李绛盛听完,取笑道:“可别放着就没后续了。”
李绛薇尴尬一笑,又继续说道:“新故事很短,耽误不了多长时间。大致写的差不多了,过来是想问哥哥科举的事。”
“我听母亲说吴尚书家的姑娘和你交好,你该问她去。毕竟科举是由礼部安排。”
“她可不知道我在写小说。”
每一回瞧见吴时鹭,都要听她抱怨几句《海外迷踪》的后续发售太晚。倘若让她知道自己就是《海外迷踪》的作者,岂不是要天天被她叨着?
一想到这,李绛薇不禁有些后怕。
“科举之事,学子的流程我倒是知道。你写小说要是涉及到别的,我不清楚。”
“哥哥快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我连纸都带来了,只需哥哥借我笔墨记上。”
求了好一会,李绛盛才缓缓开口向李绛薇解说。
这科举有两条路,一条便是从秋闱乡试考起,这另一条路便是成为太学的荫生。而一般提到科举,更多是指代前一条路。
“最近听父亲说,皇姬有意取消荫生。”李绛盛轻声道。
比起前一条需要层层选拔的路,后一条明显就轻松的多。祖上有功绩的人,只要过一场考试,就能得到官职。李岳然能有官位,便是多亏了这恩荫的制度。
取消荫生制度,那是动了大多数勋贵的利益!
“皇姬这时候提出来,岂不是要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李绛盛瞥了一眼李绛薇,露出质疑探寻的目光。
“你倒是反应快。”
“三哥哥”李绛薇对上了李绛盛的眸子,说道:“我是写故事的。”
“这和写故事的有什么关系?”
“会瞎想啊。”
李绛盛不欲与她争辩,又继续说道:“科举需要学籍的事,你应该知道。”
“嗯。”
“自从新制颁发之后,科举引入流动考号。若是乡试过了,便会放榜。榜单上不写名字,只写当期考号。带着自己的学籍和考号去先前的考场兑换下一场的考号,会试同样如此。只有殿试放榜,榜单上才有姓名。别的也没什么可说了。”
见李绛盛没有继续往下说的意思,李绛薇便笑着和他道谢。一想起试题的事,便关切的问道:“三哥哥,妹妹她文章如何?”
“她比我想象的要优秀许多。”李绛盛自嘲一笑,道:“有几篇文章,甚至比我要强得多,或许她天生就该走这条路。”
自从李绛盛回到京城,李绛薇并未听下人提及哥哥去书院的事。哪怕是李绛空,她那个才十二岁的弟弟,都已经在伯府和书院中往返。
“哥哥不打算去书院吗?还是说不愿走科举这条路?”
李绛盛敲了敲李绛薇的脑袋,道:“你先管好自己,我还等着你的后续故事。”
李绛薇笑着跟李绛盛告别,路上想到妹妹如今认真的模样,不禁默默地为自己打气。
再怎么说也是双生姐妹,不能给自己妹妹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