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 新第三书包网,shubaol ]
乔栋摩挲着下巴,“凑个吉利数,88888吧!”
郑剑锋瞪眼:“嘿,混小子,你还真敢狮子大开口啊!”
“舅舅,卡卡家可不是一般人家,她可是京城莫家的小千金,家里地位跟咱家丫头一个样,给少了,卡卡无所谓,人爹娘、爷奶、叔伯大爷的能干啊!”
郑剑锋在北京呆的时日也不短了,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他还是认识几个的,莫家他知道,莫老爷子和牟老爷子当年可是铁杆兄弟,如今莫家在京城也是高干大户,若结上莫家这门亲,他们家更是如虎添翼。
郑剑锋问,“你不会因为她姓莫才跟她好的吧!”
乔栋说:“舅舅,你觉得我像是那种需要靠老婆往上爬的人吗?”
当然了有个背景优越的老婆不是坏事,从古自今,最般配且幸福指数最高的就是门当户对。再说,他家卡卡很美的好不好,还是q大高材生,绘画天才,而且身材很棒,该大的大,该小的小,手感超赞,身子柔韧度很强。
郑剑锋说,“抽时间带回家给你爸妈、姥姥姥爷看看吧!去莫家时,让你小姨陪着,她跟莫家有点交情。”
乔栋点头,“知道了,红包你什么时候给,”
郑剑锋踢了他一脚,“滚你个犊子,我现在哪有这么多现金,明天我去银行取了给你,”
乔栋走到门边,说,“不急,你回北京再给也一样,一来异地取款要扣手续费,二来,我们带着这么多现金也不方便,这期间的利息,你看着给买条项链、手链啥的,”
郑剑锋一声狮吼,滚!
这小子随了谁,死要钱的玩意!
—— 入v ——
21、百亿富豪
“好啊,你们这两个臭小子,耍心眼子耍到你老舅身上了,”乔剑锋咆哮,青筋暴跳,气得不清,就要在律师事务所上演武戏。
乔栋和富大身手灵敏的跳开,乔栋摸着鼻翼,说,“老舅,我们哪敢啊,只是这收购要低调,不然引起股价上涨,咱们买壳上市的成本就更高了,我早就说过了,熊市逆流而上,更需要战略眼光和魄力,有远见的投资者,才能捕捉到最佳的入市时机,只能说明,我眼光准,战略很成功,老舅,你知道的,这个价已经是白菜价了,”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为启动内需,国务院取消了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一些地方政府把房地产业作为先导性、基础性的产业,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于是,各地商品房需求量加大,房产形势一片大好,郑剑锋90年来北京打拼,他有胆识有谋略有关系有野心,没道理落人身后,于是大刀一挥,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从建材商到承建商再到房产开发商,一路走来,霸气十足,十年的打拼,成就了今日的房产大亨。
乔栋提议将房产公司上市,说:房贷资金紧,上市融资为首选。
公司上市好处有:1.可以迅速融资让资产倍增,2.公司所有者把公司的一部分卖给大众,相当于找大众来和自己一起承担风险,好比100%持有,赔了就赔100,50%持有,赔了只赔50。3.增加股东的资产流动性。4.逃脱银行的控制,用不着再靠银行贷款了。5.提高公司透明度,增加大众对公司的信心。6.提高公司知名度。7.如果把一定股份转给管理人员,可以提高管理人员与公司持有者的矛盾。
坏处也有,对比一下,好处多于坏处,是个可行的计划。
由于房地产的特殊性,ipo(ipo全称initialpublics首次公开募股)的融资方式与房地产企业无缘,所以他建议到香港买壳上市。
买壳上市,这样可以避免众多审批手续,节省许多时间,是企业短期内实现上市的捷径。
郑剑锋有些心动,公司上市后的市值增长和发展前景,他是知道的,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且国人一直都是买涨不买跌,虽说金融危机对国内影响不大,但谁知道要持续多久,现在收购上市公司,势必要调集大量资金,买壳完成后还要进行重组,这其中涉及的金钱和程序,他不了解,他从来不打无把握的仗,所以,犹豫了,说再观望观望。
乔爸、富爸已经过了富贵险中求的年龄,他们思想保守,讲究稳扎稳打,再说以他们现在的身家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妈妈们则觉得,他们现在已经很有钱了,就是现在什么事不做,也够吃几辈子的了,没必要折腾。
于是,上市计划搁浅。
国家宏观调控很好,亚洲风暴对国内并没太大影响,房价稳健增长,98年房改出台,之后福利房全面退出历史的舞台,被商品房代替,让那些指望分房改善住房条件的工人阶级彻底断了念想,要住房子,比较现实的途径是买,耗子还得弄个洞呢,何况是人呢?没房子跟流浪汉有什么区别?主要是没安全感啊!
没上市的房产公司就是比不过上市公司,没有真金白银,底气不足,大型项目不敢做,公开投标,好的地段也抢不过上市公司,被人抢了两次标后,郑剑锋坐不住了,现金社会,有钱才是硬道理,就算有门路拿下地,没钱也不敢放手去做啊。
这人吧,没钱时图个温饱,温饱了就想奔小康,小康了就想大富大贵,能力越大,欲望越大,没个满足的时候。
5月,郑剑锋重提公司上市的事,聘请专业的财务顾问和律师协助公司聘请买壳上市所需的会计、评估、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发现97年买壳平均成本为6000万,98年上升到一个亿,今年还要高。
不禁有些后悔,这一个观望四千万就没了。
于是,通过一家海外离岸公司在股市还在慢慢回升期的时候帮忙物色几家上市公司,在进行2个月的考察评估论证后选定一家叫邵华实业的上市公司,在中介人的搭桥下分别以1198、1274万港元的价格收购了两个大股东手上各24.5%、25.5%的股份,成为邵华实业的最大股东。
股权转让时,对方股东到场,然后,就有了上面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