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男孩见珍妮弗扭头,眼神全都亮了下,随后另外两个男孩也纷纷附和着,还一起加快了一些脚步,赶在珍妮弗和丽莎身旁。
如果是平时,珍妮弗对这种拙劣的搭讪完全是不屑一顾的。但这次,她却主动看向刚刚说话的那男孩,问道:“你真觉得《蝴蝶效应》比《罗拉快跑》还酷吗?”
“当然,依靠日记回到过去,这个想法难道还不够酷吗?”那男孩毫不犹豫地比划着说道:“更何况,还有蝴蝶效应,和《罗拉快跑》中的细节比起来,一瞬间改变一生,这才是真正的蝴蝶效应。而且,最后回到母体zǐ_gōng里亲手勒死自己,啧,西蒙·维斯特洛真是个天才。”
听着旁边男孩手舞足蹈地兴奋比划,珍妮弗感觉自己脑海中似乎闪过了一些什么,却没能抓住。挽着她手臂的丽莎脸上却明显多了一些了然。
这么说着,不知不觉已经走出了影院。
三个男孩看珍妮弗两人就要离开,又追上来,刚刚的那男孩主动邀请道:“嘿,女孩们,一起去酒吧怎么样,我们知道附近有一家不会查年龄的酒吧。”
珍妮弗还没有回答,丽莎就已经带着几分调侃地对三个男孩道:“算了吧,小家伙们,我们可没有和未成年人约会的兴趣。”
笑着说完,甩开三个男孩,丽莎拉着珍妮弗飞快地来到停车场。
找到自己的车子,两女上车,负责开车的丽莎发动轿车之后,才突然伸手,在珍妮弗漂亮的金色马尾上轻轻抓了把,依旧笑着,道:“让你整天扎这个,被当成小女孩了吧。”
珍妮弗甩了甩头发,伸手在丽莎身上打了下,道:“你快开车吧,我都有些困了。”
丽莎打着方向盘把车子开出停车场,看珍妮弗还是一副若有所思地模样,道:“你不会在想维斯特洛吧?”
珍妮弗脸色顿时有些微红,却立刻反驳道:“是你想才对吧,你那么崇拜他。”
丽莎却不像珍妮弗这么羞涩,很直白地说道:“那么厉害的一个家伙,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我可不打算去加州,你舅舅不是他的私人律师吗?到时候帮我寄一些签名照回来。而且,如果你能把西蒙·维斯特洛从珍妮特·约翰斯顿手中抢过来,我到时候亲自飞去洛杉矶帮你开庆功派对。”
珍妮弗听丽莎越说越离谱,羞红着脸伸手过来:“你胡说什么啊。”
丽莎张了张嘴,一口整齐的白牙作势在想要捂自己嘴巴的小手上咬了下,把珍妮弗吓开,才笑道:“我只是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而已,要加油哦,珍妮。”
“我决定接下来十分钟都不再和你说话。”
丽莎呵呵笑着,见珍妮弗真的不再理会自己,无所谓地开着车子。
过了一会儿,再次瞟了眼副驾驶上的好友,见她开始消退的红晕脸庞上还带着些担忧,突然又道:“没必要这么担心,我觉得,这部电影,或许就只是给那些毛头小子们看的。”
随着影片的首日上映,《蝴蝶效应》的影评也大规模出现在各种媒体平台上。
“《罗拉快跑》之后,西蒙·维斯特洛再次以自己出色的想像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探讨人生无数种可能性的精彩故事。《蝴蝶效应》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时间长河中无数个点点滴滴构成,你无法改变,无法摆脱,无法反悔。真实的人生,注定只会有一种结果。”
这是彼得·巴特勒在第二天的《洛杉矶时报》上发表的影评文章。
虽然在观影过程中,彼得·巴特勒对这部影片的观感与远在东海岸的珍妮弗两女类似,但他还是写出了一篇表示认可的文章。
不过,彼得·巴特勒之外,北美的太多影评人就显得非常不客气,完全是一边倒地表达着自己对《蝴蝶效应》的厌恶。
“没有人可以拯救这些无聊地重复片段。”——《综艺》
“在《大河边缘》和《局外人》等影片中都有着精彩表演的马特·狄龙,挑选这部电影真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娱乐周刊》
“悲观的主题,混乱的叙事,无聊的角色,这真是最近一段时间最让人感觉无趣的一部电影。”——《电影沙龙》
“西蒙·维斯特洛或许想要通过《蝴蝶效应》表达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学思考,但结果却只是沦为一部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无聊影片。”——《纽约观察者》
“……”
“……”
在这一系列差评里,当初引发对西蒙质疑的《纽约时报》撰稿人马克·霍灵顿更是再次冒头,毫不客气地表示‘《蝴蝶效应》完全是一部非常愚蠢而又自命不凡的混乱影片,我完全无法理解西蒙·维斯特洛到底想要通过这样一部让人生厌的电影表达什么’。
《罗拉快跑》的大获成功终究有着太多偶然因素,因此,《蝴蝶效应》的票房表现对于西蒙在好莱坞的后续发展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甚至,还只是周六,面对《蝴蝶效应》的一边倒差评,罗纳德·戈德伯格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过来,希望能组织一次《死神来了》的制片会议,他想要亲自参加。
这显然是违背了双方当初签署的协议。
显而易见。
如果《蝴蝶效应》最终票房失利,西蒙手中正在推进的三个项目,都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