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外的山全都不属于廊村,而是林业局的,上面都种了桉树,是不给人上去砍柴的。
后背山往里的山,是当初分田到户时按照人头一起分给村民们的,所以是属于各家各户的。
大部分山上都种了松树,村里有些人就专门把自家山头附近的别人家的山都给包下来,然后采松脂。意安家的山就是承包出去给了别人。
这采松脂需要每天在松树上用钩子划个沟,好让松脂往下流到装好的袋子里,松脂又叫松香,所以村里人又把采松脂叫做钩香。
种了松树的山上基本没有什么杂草,也没有什么其他树木,所以也就没有柴火。因为松树很高大,种得又比较密集,树底下基本没有什么阳光,也就长不出什么树木了。
不过树下厚厚的一层松针是可以拿来做柴火的,只是松针燃烧起来火势很猛烈,不好控制温度,而且很快就烧光了,得不断的添加才能让火不熄灭。所以村里人一般都是集松针用来引火,加快生火的速度,等旁边的柴燃烧起来了也就不再往里加松针了。
所以这松针也不适合用在大棚里,还是得靠木头柴火,一来可以控制火势控制温度,二来烧木头没有那么大的烟,特别是大的木头可以慢慢的熬,基本没什么烟。
村里的老人就喜欢在家里用个大锅装着根大木头,加点碳点着,然后一帮人围坐在一起边烤火边唠嗑。
剩下能打柴的地方基本也就是后背山了,村里人平时基本也是到这山上来砍柴。因为后背山是公家的,属于村里人共同的财产。
当年分山的时候之所以没有分出去,听说是因为意安奶奶不同意。意安爷爷没去世时是村里的村长,再加上分山时去世也没多久,所以奶奶还是有点话语权的。
当然,关键是奶奶不同意的理由也能说服众人。首先,这后背山是整个村子的靠山,如果像其他的山那样子种各种东西而没人管的话,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石头滚落,严重的话就是引起山体滑坡。
然后,留出这一座山,村里人就不怕没柴烧了。试想一下,如果都分出去了,那到别人山上去砍柴就算不被说,感觉总归是不好的,心眼小一点的还得吵起来。
现在这座后背山,上面都没有什么大树,村里人砍了一茬又长一茬,就跟捕了大鱼留小鱼继续成长的原理一样,既不浪又不滥用,合理分配。常年都是杂而不乱的青山,根基更是稳固,保持水土非常好。
而且村里人都是在这山上砍柴,经常能够碰上,有时候还结伴一起上山,大家有说有笑的多好啊。
另外,这山还很近,家里实在没柴烧了直接走上来捡几根回去救急都可以。也方便村里的老人家,像奶奶之前就是时不时上来捡几根回去。
当然,这能捡柴都是因为之前村里人把大的树干树枝砍下来了,然后晒干了才能捡来用。
话说村里的大老爷们时不时就组织一起到山上去把大的树干砍下来,等过一阵子晒干了,村里的妇女们就推个手推车上去,把树干上的小树叉一根根削去,再弄成一截一截绑在车上拉回家里。
薛丞启现在就是按照意安教的方法用柴刀削小树叉,然后边削边听意安讲以上分山独留这后背山的故事,完了直夸奶奶英明,难怪能培养出意安这么个大学生。
这树木有大有小,小的可以用刀砍,大的就只能用锯子一截一截的锯了。所以意安负责处理大的,薛丞启负责小的。
等砍得差不多了,就把一车子都装满,意安推着车子下山,把柴放到自家屋檐底下,然后继续上山。
如此往返几次就差不多了,接着意安又带着薛丞启往上走。这山是越高树木越少,而杂草则长得越好,所以他们要到上面去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