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盛帝在烛火下打开一个纸条,看了看冷哼一声,随后将纸条焚烧殆尽。常琴大概猜到了一定是六王爷在陇裕治理灾情之事。
“天化二十一年春未雨,滋阳、泗川、九黎等地大旱,户部调粮不周,当地士绅无一开仓赈民。这内容可还记得?”
常琴对答如流,“回陛下,记得,这是陇裕知府会同六王爷的奏章。是上月才到户部,方鹤年批注后上呈的。”
“朕的这些个弟兄里若说真能平事的也就是闵王了,可惜他一心求仙。这个玉诚,空有满腹学问,务起实要来还是书生意气。堂堂的王爷,有朕圣旨加身,竟轻信当地官僚士绅的鬼话,发来这些无用说辞,让朕之百姓累受众苦。”
“陛下息怒,六王爷初到陇裕月余,还需时间了解详情。恐这官商有诟弊勾连不是一日两日。”
“最可气的是大太监孙世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传来的密信竟跟奏章如出一辙,将朕之信任置于何地。”皇帝将手中奏章扔到桌上。坐下问道,“爱卿手中的文章就这么珍惜吗,深夜还在读诵?”
常琴将手中文章恭敬呈递,“此人虽是一届士绅,心中常怀感念皇上之恩德,天下之太平,以宏大的笔触描绘我皇朝盛世。还请圣上过目。”
隆盛帝笑着拿过文章细看,半晌,“这是歌颂光武功绩,还说朕承平盛世,缔造皇朝鼎盛,万民感德,心怀雀喜。马屁拍的还行,这字倒也自成一格,至于文笔造诣只堪中流。此人姓甚名谁?”
“回陛下,此人正是京都有名的才子,士绅大族子弟司徒静敏。”
隆盛帝听到这个名字,心中涌起不悦,面上却笑的越发温和。仔细打量这个心腹臣子,半晌才开口,“伯陵,你进宫做御前行走有些年了吧。”
“臣天化十九年秋入的宫,现今三年了,伴架两年。”常琴恭敬答道。
“两年了,朕没记错的话,一年前你父亲常郁真跟朕举荐过这个人吧。”
“是,臣记得。”
“朕不喜愚民妄议朝政,尤其是氏族大家的子弟,资质平平却幻想平步青云者如过江之鲫。”
隆盛帝瞥了一样如履薄冰一般跪在脚下的臣子。冰冷的脸反倒绽开一丝笑容,话锋一转,
“写一篇文章很难看出是否实干,朕常希望众爱卿举贤不避亲,年轻俊才是国家的栋梁基石,朕也愿意给他们机会证明自身。”
常琴恭谨答道,“陛下圣明。”
“这样吧,孙世虎没办利索的差事,倒是可以让这个司徒子弟去办,如若真的为朕所用,日后自有前程,到时候也不会埋没爱卿的举荐之功。”
常琴额角都被冷汗浸湿,要知道眼前这个青年帝王有着温和的外貌,却威严自生,去年文渊阁首辅就是推荐了世交司徒家的小儿子,被罚俸一年,今年的他也是铤而走险。
许久,皇帝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