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及冠,但是到底没有出过远门,又是在家中长辈的看护下成长,荀在大侄子眼中的形象和三岁稚童无甚两样。
才华出众有“王佐之才”美誉,却心善见不得旁人生病苦痛,为此甚至去学了岐黄之术,如此至仁至善之人,他们如何敢轻易放人远行?
说起“王佐之才”的来历,荀不得不掩面解释一番,这赞誉来的太过出人意料,就是他知晓历史上荀被何如此称赞,只是没想到在他这里会如此戏剧性。
当年何到颍川而来,身为当朝名士的父亲便请人到家中一叙,当时的荀不过束发之年,大兄三兄已经在外做事,只有四兄荀谌一人陪他念书。
兄弟二人一人一卷《春秋内传》,荀谌读至赵盾弑君,对不理朝政搜刮民脂民膏的晋灵公大加贬斥。
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将万民至于水深火热之人不配为君,荀也是这般认为,因此便任由他家正义感爆棚的四哥吐槽晋灵公了。
与名声不好的晋灵公相比,赵盾明显就品行高尚了,勤于政事、为民做主、克己奉公......一溜儿一下几乎全是溢美之词,如此对比之下,晋灵公好像更为可恶。
等到四兄说完,年龄虽小却已经显露出不凡风姿的荀放下竹简,语重心长的将赵盾身上那层美名撕开一道裂缝。
“与四兄看法略有不同,其一,赵盾身为正卿,国君被弑本就难逃其咎,何况弑君者为其弟;其二,赵盾名为出逃,却并未离开晋国,不过坐观形势而已;其三,赵盾回王都后不办凶手,只耽于内部争权,便有背后挑拨之嫌,如此,四兄还认为赵盾无罪吗?”
倒不是说荀洗白晋灵公或者是抹黑赵盾,只是每个人立场不同看法也不同,晋灵公不理政事是真,但是当时朝政被赵氏把持君主无从插手也不假,只看一家之言到底是太过于单薄。
当时只不过是说了两句,无论如何荀也没有想到旁边还有人,可怕的是这人还是一个善于脑补的当朝名士。
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才,今日看来,令郎亦不在其下,年龄尚小已有王佐之风啊!
听着风中而来的话语以及他们家老爹的开怀大笑,荀看着他们家同样一脸懵的老哥,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荀表示,这真的只是个意外,他只是想让坑他哥一次,父亲那儿有些书他不能动,就连今日的《春秋内传》都是沾了兄长的光才能观看。
内里到底是成年人的灵魂,就算再怎么掩饰和寻常孩子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和几个兄长年岁相差不大的情况之下。
慧极必伤,生怕小儿子因为聪慧而短命,荀绲平日里便限制了他能看的书籍,更是不肯让他长时间和书待在一起。
小孩子都是爱玩儿的,他们家小儿子性子太过沉静,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几位兄长能看的书籍当时荀都熟记于心,更何况这时的许多书在大唐已经失传,荀绲越是不让他靠近他越是心里痒痒,因此便出先了上面之事。
身为兄长,为弟弟分忧乃是分内之事,只是万万没想到,稍一不慎便被人看去了。
荀氏子“王佐之才”的名声便这么在荀始料未及之下传播了开来,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黑历史什么不提也罢,荀放下酒樽,想了想然后答道,“明日吧,待与大兄说过咱们便启程。”
自光和三年六月灵帝下昭让人找读书好且的官员之后,他们家大哥便辞官退居颍川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