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城城门戒严,就算朝廷并未公告详情,城中百姓仍旧能感觉到风声紧迫,清晨开始东城大营人马自东邯门进城,城内兵荒马乱。&【\/\/小说 更新快 请搜索】朝廷大臣皆都聚集在各自衙门内等候皇宫指示,尚书台并未收到风声,两丞府也未有任何动静。却在此时有个谣言已在朝中散开,说是天子临终,太子即将继位。
最初时消息仅在很窄的范围内传,但因皇宫消息不通畅,再加上城中兵荒马乱人人自危,消息便愈传愈烈。起先只是说天子在病榻前传位于太子,后来衍生出皇帝委命辅政大臣的说法,而且逐渐为中上层官员所证实,而后谣言便一发不可收拾,但所传根本在于继位者为太子而非建王,之后更有太子被软禁和出城两个说法。但随着东城大营人马进城的消息落实,更多的人倾向于太子被囚,而左丞府倒行逆施准备篡位之事也在官员甚至是民间百姓中传开。
越在大事发生时谣言越容易传播,等消息传到有心人耳中,再将事情呈报到皇宫中时,谣言已遏制不住各种版本漫天飞。李沅隆和韩尚齐尚在尚书阁等候消息,听到风闻言事官员呈报的民间谣传,李沅隆当即站起身道:“将以讹传讹之人皆都拿下法办,着刑部严加问罪!”突然想到如今皇帝尚未驾崩,而他虽为左丞,但负责的却是审核政令,发号施令有越权之嫌,回头望着韩尚齐道,“大将军以为如何?”
韩尚齐道:“陛下临终,朝中有流言在所难免。陛下尚在你我辅政之责尚不能履行,朝中大事皆都需尚书台全权负责,当下该与胡太傅商议,与他作出妥善安排。”眼下韩尚齐和李沅隆,一个是负责兵权的大将军,一个是左丞,虽然韩尚齐有赵康玥的授权征调了东城兵马进城,但在朝廷政令之上非需要尚书台来下发六部不可,胡袁明昨日被委以中书令,虽然也无下达命令的权力,但却可在临危时审核左丞府上呈天子的奏文,等于是不过天子审核关卡便可代天子发号施令。
赵康玥本非皇室正统,在他夺权之后很注重收拢权力,虽然两丞府保留,但两丞府只有议政而无参政之权。李沅隆身为左丞,很清楚朝事,只要赵康玥一时没咽气,他就不能作为顾命大臣出来主持大局。
本来与胡袁明商议并非难事,但他本身与儒学派出身的胡袁明便有芥蒂,眼下作为五名顾命大臣之一的胡袁明与周兴走的很近,明显是不给他面子,他恨不能在时局平稳后立时将这个惹眼的老顽固铲除掉,现在让他去找胡袁明商议,他倒宁肯越权直接下达政令。李沅隆道:“事急从权,陛下垂危,朝事总需要人主持大局。眼前城中流言蜚语皆都对储君不利,再不做决断,恐受其乱,不若马上处置,令城中戒备,再将传谣者法办!”
韩尚齐稍微想了下,说道:“既如此,李左丞还是与司马右丞商议过再做决断。”
李沅隆点头同意,有左丞有右丞同时定下城中戒严政策以平息流言,虽然没有经过帝王的御批,但非常时期下面也不敢有任何妄论。李沅隆当下便要让人去传右丞司马举进宫,却见席公公一路小跑过来,等席公公站定还抹了把眼泪,道:“陛下……陛下宾天了。”
李沅隆先是愕然,很快脸上露出些微的喜色,随即喜色被掩盖,但还是松口气道:“马上安排发丧之事,去传太后和新皇陛下前去正殿,召百官进宫!”他已经迫不及待要扶建王赵邵宁登基,等了这么久,原本以为是大石落定,可偏偏太子突然离城,本来太子无兵无权不足为虑,却因一些变故令楚军和涪陵军两路人马胁迫京师,此时更是要急于将建王扶正,而将太子篡位之名落实。
韩尚齐道:“如此是否太操之过急?”
李沅隆用疑窦目光打量韩尚齐,虽然从昨日开始,这对儿女亲家之间算是亲密无间,但李沅隆终究不相信韩尚齐。李沅隆自问手上有兵有权,不但城防自中门将军之下都听他号令,还有东城大营的人马归他驱驰,本来领兵大权可以委任于他而不是韩尚齐,现在关键时韩尚齐突然质问,令他心生反感。李沅隆忍住心头火气,道:“此时不急,更待何时?这就派人去通传百官!”
韩尚齐虽然能理解李沅隆让建王登基的急迫,但心中总觉得不妥,眼下御林军、城防两处兵权都在他控制之下,东城大营的人马也进城,据李沅隆说也可信任。照理说兵权在手,还有天子的遗诏和左丞府的人脉支持,建王登基势在必行,可有太子离城不稳定的因素在,以他年老之后的老成持重,自然觉得应该稳妥为上,先将各处环节落实再行新皇登基仪式为上。但李沅隆脸上已经换上大势已定后的傲慢,根本不停他劝解,与之前事事跟他商议的态度大相径庭,也是韩尚齐所未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