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原因,严澹把这个梦,当做了自己被现实影响后的想象。是因为自己昨天在浴室里把小陶抱回床上去,才会做这样的梦?
梦里趁着陶清风睡在书架边,还揽着腰把人抱得怪紧的,这到底是什么诉求啊?即便已经从梦里醒来,想到那景象还是稍微有些脸红心跳。
随即他又被自己吓了一跳,不可思议地想:自己终于,终于会“脸红心跳”了?对着某个人?真实地产生了,“心跳”这种反应?
他定了定神,暗地对自己说,不要那么早定论,说不定只是一种应激……一种生理性方面,动物神经都会有的……
虽然严澹心知肚明,哪怕是生理反应,对自己来说,也非常……罕见了。
难道自己对小陶……严澹定了定神,不会的,应该是想多了。是因为抱着小陶时,身体产生了某种温暖的记忆,尔对某人升起一种短暂的好感,会在夕阳或者薄蔼中像是柳絮般,短暂暧昧一星半点的东西。然而那种东西,很快地,又像烟花闪过就熄灭了。虽然是很美妙的经验,但也非常短暂。人的一辈子里,会有许多次这种风一般抓不住,又确实存在过的奇妙感受。
严澹披衣下床洗漱,进客厅时,陶清风已经起身了。
陶清风今天可以自己从床上坐起。但还是做不了早餐,就坐在客厅里,看那本《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共有一百八十卷,分为三册。
陶清风是想去看燕澹生更详细,包括他成了国子监祭酒的记载,却看到了很让他困惑惊疑的东西。
作者有话要说:小攻当然会恢复记忆。虽然严澹和燕澹生个性区别还挺明显,请把这种区别当做年龄因素,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一脉相承的。
第39章史料&见律师&不要死
《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这本书的作者,是大楚乾岁年间的弘文局内阁学士秋行安。乾岁皇帝是崇安皇帝的儿子,这本书成书时间,是乾岁十二年。编纂此书的秋行安搜罗的很多资料都非常有价值。有当时的官书,包括时事记载和起居注、也有很多有名的私家记载,包括文集,传记,行状,碑铭等。加上秋行安以两朝老臣,当世大儒的智慧,去粗取,甄别遴选,这本《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在史学界非常有价值。
虽然《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记载的就只是崇安一朝的大事,但由于崇安帝在位时间很长,所以内容加起来甚至比几位皇帝在位时期的事件都多,故而独立成册。三十六年,指的是从崇安五年,至崇安四十一年所历经的,基本上算是全方位展示崇安年间的风貌了。
陶清风在其中找到了燕澹生更为详细的描述。燕澹生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就更名为燕澹,没有说明理由,另外:最让陶清风惊讶的却是
燕澹,一生未留任何可考的文墨传世。就连学生记录老师语录的记载都不曾有。之所以这样笃定,是因为秋行安明确的注疏:惋惜燕公厚才,未留文墨传世。尝闻著书三百卷,藏于内室。燕公病中曰:焚之。亦不许学生录其言语行状。
著书三百卷,焚之……虽然只是个听闻,也并非确有其是,陶清风依然内心充满着震惊、惋惜、甚至读书人的捶胸顿足的无声抗议。
燕澹为何要这样做,读书人一辈子,又官至太子少师的官位,却连一点文墨都不留给后人吗?甚至还规劝弟子不要录他的言行举止。
还是说陶清风心想,燕澹官居高位,如履薄冰,不著书立说,是为了避被政治攻讦?
可就算是那样,在交代身后事时,应该并不需要顾虑这些了吧,还是说为了防止子孙后代受牵连,甘愿把自己笔墨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