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王秀珍似乎明白了什么。
“哎,这车都多久没人骑了,早没气啦!”丁砚看到车,不由跟王秀珍异口同声。
“气撒完了呗!”何小曼振振有词。
“好吧,你说得永远正确。找地方充气去。”
丁砚推着车,二人说笑着,在路边敲开一家修车铺,给自行车充了气,欢欢喜喜地骑着双人车去文化宫附近的那家面馆。
丁家,高萍有些不甘。
“你看,我们平常喊儿子,儿子总说学业紧张。这次崇光厂一邀请,立刻就回来了。今天才回来第二天,这么晚都不见人影子。”
丁佐民看她一眼:“之前谁说要放手了?你到底是放还是不放?”
“得,认命。”高萍自我解嘲般笑了笑,“你说是不是也有好处,这样一来,小砚完成学业后估计是要回国了,不会留在美国。”
“那更好,国家送他出去,应该回来报效国家。”
第144章这才叫约会
3月30日,在c州凌安区的一片空地上,崇光棉织厂新厂区,正式破土动工。
奠基仪式很隆重,邀请了以常务副市长丁佐民为首的市、区各级领导,以及纺工行业的领导和老员工们。
丁佐民亲自出席,并和瞿逸兴、邱勤业一起挖下了第一土,让崇光棉织厂新厂区的奠基仪式陡然提升了档次。
而更让人刮目相看的还不是丁佐民,而是纺织元老们的出现。这些在c州纺织行业兢兢业业奉献了无数岁月与心血的纺织人,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和市长局长平起平坐,参加同一个仪式。
一个行业的价值感,首先来自于行业内部人士的相互尊重。
丁佐民对此很赞赏,不仅亲自和那些老工人们握手,而且还合影留念,仔细倾听他们的经验和心声,而对于老工人们提出的困难,更是让身边人一一记录下来,关照他们逐项跟踪落实。
何小曼一直都在场,她是奠基仪式的外联人员,也负责现场接待。
她是第一次看到丁佐民。从那天杜松涛的表现,她猜到丁砚应该是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压力。但今天的丁佐民却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丁砚的长相更像高萍,但气质却比较像丁佐民,天生有着吸引人目光的本事。
听着身边的人都在夸丁副市长平易近人,何小曼终于不得不承认。这些身居高位的人,的确复杂性要比普通百姓来得高得多。
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判断。在私人仕途上,他们往往不会太计较手段,会略显冷血;但在大局观和民生上,他们又会抱有真正的热忱。
这种心态也许自己理解不了,也不一定能做得到。但何小曼记着父亲的话,“让别人说话”。有时候,让别人说话、看别人表演,能悟出很多道理,识得很多人心。
丁佐民其实也看到了何小曼。一是人群中,何小曼很突出,让人一下就能猜到;二是丁家的傻儿子明明是来参加奠基仪式的,视线却总是不由自主跑偏,丁佐民只要顺着傻儿子的视线,就知道哪个是何小曼。
虽然没有交流,但何小曼彬彬有礼的样子,和亭亭玉立的仪态,丁佐民并不反感。甚至还隐隐觉得儿子眼光不错。
邱勤业没能留住丁佐民,却轻而易举地留住了丁砚参加了贺宴,他心里有王牌啊,何小曼这张牌,好使得一塌糊涂。
宴后,他和丁砚又关起门来深谈了一次,受益匪浅。
丁砚回美国的飞机是4月3日,而国纺大已经开学,何小曼忙完奠基仪式,终于可以去国纺大重新投入学业。
邱勤业当然是很支持,又一次关照何小曼一定要把贵宾送上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