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同事问。
“怎么了?”
方才恍恍惚惚的回答。
“昆丁卡伦蒂诺、马丁斯科塞斯、吕克贝松..........我疯了。”
“???”不明所以的同事古怪的看了一眼售票小姐。
然而沉迷于喜悦的售票小姐并不在意同事的古怪眼光,继续抱着这三张纸发呆。
许久,才想起来看看这上面究竟写了些什么。
售票小姐打开了这三张观影表。
马丁斯科塞斯给《走近伊拉克》打了10分,理由是“实验巅峰,艺术之歌。”
对实验片的印象停留在《战舰波将金号》的售票小姐选择性掠过了马丁斯科塞斯的评论,转而看向了下一条,吕克贝松的。
“沉默的史诗,无声的哀鸣。”
.......
不愧是吕克贝松,评论都这么有深意。
售票小姐拿起了最后一张,这张是来自她的偶像昆丁卡伦蒂诺的。
他会写什么呢?
期待着偶像高深见解的售票小姐虔诚的看了下去,看见昆丁卡伦蒂诺刷票似得在可以选的选项上全部划了10分,并且如是写道。
“我是脑残粉,没有为什么。”
**
普莱瑞思在影院外的等待区坐了一整部电影的时间,直至轰鸣般的掌声透过狭长的走到传来,方才放了心,离开了影院,回到宾馆。
此时,埃尼奥已经睡着了。
普莱瑞思洗漱后,打开手机,同埃迪与保罗说了今天的情况后,又刷了会儿imdb。
此时的评论还都是离场的第一批人发的。
言辞犀利,打分极低。
他们称这部电影为“只有空架子的消遣之作”。
普莱瑞思一一将这几条评论看完,然后按下了刷新键。
一瞬间的,原先的那几条评论被迅速湮没。
几乎是清一色的赞缪。
“崭新的电影形式,实验电影的领军之作。”
“曲高和寡的艺术作品。新时代的《公民凯恩》。”
“文艺至死,风格长存。”
其中最后一条“文艺至死,风格长存。”的发布者是卡洛斯皮科尔,电影节成名已久的影评人。
次日。
首映反馈出来。
出人意料的,《走近伊拉克》的分数只有仅仅五分,两极化的打分趋势让它从一众高评分的入围电影中脱颖而出。
几乎是一瞬间的,铺天盖地的批驳砸向了普莱瑞思,砸向了《走近伊拉克》。
昆丁看到这些评论时是在午后晚些时候。
大卫芬奇携着电影杂志同他聊起了昨日的电影。
“那可真是部差极了的作品。我从中完全看不到导演的用心。失望极了。”大卫芬奇说。
“差极了?我倒是觉得很好。”昆丁挑了挑眉。
“........你是认真的吗?”大卫芬奇不可思议的问。
“当然。”昆丁回答。
“.......”
“那是因为打分的里面像你一样没看完就跑的傻蛋多了。”
“要我说,imdb真应该立马把这部片子塞入前250。”昆丁面不改色的回答。
“........”傻蛋大卫芬奇表示越来越不懂自己的小伙伴了。
大卫芬奇手里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