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天之后你还是不满意的话,就减吧。”
制片主任思考了会儿。
“好。”
离开了斯皮尔伯格的屋子,制片主任便拿出了手机,叫手下的人通知各大院线准备将《萨冈》的排片分给其他影片。
新来的工作人员有些不解。
“不是答应再给《萨冈》一个机会吗?”
老员工怪异的看了一眼新员工,似乎在讶异他的天真。
许久,才道。
“一天,能惊起什么火花?更何况这是一位欧洲导演。”
新员工懵懵懂懂的点了点头。
他看过这位导演的《硫磺岛来信》,同样也看过好莱坞另一位大导演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
的确即使她的《硫磺岛来信》是一部扎扎实实的美国文艺片,可无论从技法还是风格来说,相较于伊斯特伍德,这位年轻的英国女导演实在是太欧洲了。
好莱坞喜欢欧洲演员的优雅古典,但从来不喜欧洲导演的先锋古怪。
好莱坞是生产电影的“流水线”,他们绝不容许一丝一毫的偏差。
而《萨冈》。
可惜了。
新员工叹了口气,便拿起电话开始通知旗下院线,准备削减《萨冈》的排片。
同时,斯皮尔伯格也给普莱瑞思打了个电话,通知了她要是明日上座率再不佳的话,就有可能面对排片率大幅削减。
普莱瑞思沉默了会儿,随即点头表示了解。
其实这也是在她意料之中的事。
《萨冈》是一部纯粹的法式文艺电影,不被喜欢商业大片的美国接受想来也是件正常的事。
这是一种口味的问题,也是美法两地对于电影的观念不同的问题。
在美国,电影是商品,而在欧洲,电影是艺术品。
普莱瑞思又同斯皮尔伯格聊了几句便挂断了电话。
打电话给吕克贝松,表明了《萨冈》或许在明后两日排片大幅缩减,叫他做好准备。
而普莱瑞思并未想到的是。
次日。
由好莱坞顶级影评人肖恩索普带领,一群好莱坞影评人开始对《萨冈》进行了铺天盖地的赞美与褒奖。
其中肖恩霍普是这么形容的。
“灿烂与薄凉浮华背后的绝望哀歌。”
制片主任看到肖恩霍普的影评后便迅速拨通了斯皮尔伯格的电话。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肖恩霍普!
一篇影评十万美金的影评届大拿!
而这个数字还是十年前的了!他早就归隐许久,专心投身于电影教育了!
而今天!
此刻!
他竟然为了一部法国电影再次出山?
电话接通,制片主任便迫不及待的问道。
“你为你徒弟买了肖恩霍普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