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来自海的另一边
罗马人害怕雨天。台伯河的水位一旦上涨,城中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本来这里有11条地下输送水道,如今只剩下一条处`女道勉强能用。雨水携腥臭的河水反扑陆地,冲垮树木与房屋,鼠灾泛滥,瘟疫接踵而至,平民苦不堪言。但梵蒂冈也好不到哪里去,处处残垣断壁,和废墟几无差别,所有美景都还停留在布拉曼特1的手绘稿上。
夜色漆黑,圣朱斯托修道院的大门紧闭。暴雨拍在绘玻璃窗上,发出如猫爪刮墙的凄厉声。
仓库的积水没过了膝盖,泡坏不少东西,修士们只能牺牲睡眠时间清理积水。主管仓储的执事官正将一匣子蜡烛搬到楼上,突然闪电乍亮,雷鸣劈落,吓得他差点把手里的藤匣摔掉。
雨声的间隙里,传来“呛呛”的叩门声。
执事官抹了一把头上的汗,心想,这么晚了会是谁来叩门呢?
门外雨大风急。一个裹着亚麻披风的年轻人站在门槛边,从宽大的兜帽下露出苍白的脸色和哀求的目光。他操着生涩的意大利语说:“晚上好大人,请问可以借宿吗?我是从外地来的,今天实在是太晚了,求求您,只要给我一张席子就好。”
执事官打量他湿透的披风和羸弱的面庞,心生怜悯:“来吧,孩子,快进来。”
年轻人露出感激的笑容:“谢谢您。”
大门隔绝了风雨,室内的温暖驱散了年轻人身上的寒意。执事官将他带上楼:“我还需要和主教通报一声,只是走程序的事情,你不要担心,主教是很仁慈的人。”
主教卢多维科今年五十七岁,已经算年迈。他脑袋很小,平时总用一顶深红色的毡帽遮盖住头顶稀疏的毛发,使脸上透着红光显得气色很好。他坐在书桌前审阅一篇咨文,是有关于下个月唱诗活动的人员变动问题。原本决定主持活动的主教患上了肺病,决定搬到乌尔比诺去。这样主持人的位置就空缺了出来,需要一个人顶替,卢多维科也在为难。
执事官将年轻人带进来:“大人,这里有一位外地来的先生想借宿。不知道是否可以留一个晚上?请您见见他吧。”
卢多维科抬起昏昏欲睡的脑袋,检视来人:“请将帽子放下来。”
年轻人犹豫片刻放下了兜帽,露出一张青嫩的脸。他看起来既不像法国人或者日耳曼人,也没有西班牙人的气质,皮肤粗粝,面色黯淡,似乎饱受风雨饥饿,只有一双钴蓝色的眼睛颜色纯净深邃,美丽如妖异。
卢多维科缓缓站起来,端着烛台走到年轻人身边,他敏锐地嗅到了一丝来自亚德里亚海风潮湿的咸味。老主教颤巍巍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从什么地方来?”
年轻人向他行礼:“大人,我叫杜乔,杜乔古利埃,我来自海的另一边。”
海的另一边,是威名远扬的奥斯曼帝国。
他身后的执事官发出短促的惊叹。老主教用眼神示意他的无礼。
“那么你长途跋涉来罗马是为了做什么呢?”卢多维科问。
年轻人说:“我是来寻亲的,大人,我的兄长在罗马。”
“你的兄长?他为什么在罗马?他是在海上商队里干活的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我已经不记得他的样貌了。母亲告诉我,他在很小的时候被从罗马来的商队抱走了,并叮嘱我一定要找到他。”
卢多维科似乎在思考这话的真实性,他也不想招来麻烦。按理说,修道院可以接纳一些临时的过客,然而深夜借宿的异乡之人实在容易让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