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其实很想问,孙子和外甥对赵母来说是一样的吗?
不过,她也知道,这话问不得。
赵父赵母作为隔了一代的长辈,愿意封红包给晚辈,那是疼你,不想给你封红包,那是本分。
“哎,姆妈,你说,孩子们成长起来怎么这么快?眨眼就要成家了,一个月两场酒席,还不得把我们这些长辈给吃穷啊,还好爱华和勇文缓了缓时间,要不然,真逼死人了。”这种程度的抱怨和牢骚放在平时,赵母会顺着她一起讨论,然后讨论着讨论着就被她带进沟里,不忍心的私底下会补贴点钱。
现在,有了老二家孝顺的鲜明对比,赵母的心态变了。
再加上上次王梅芳那种寒心的行为,她一颗心被冷得掉渣渣,像玻璃摔在地上一样,支离破碎的一满地。
“是啊,估计这几场酒席吃下去,我和你爸的棺材本都吃没了。”人越老,越会打太极,无师自通的就学会了,看赵母这话说的多有水平。
谁家儿女孝顺的话,一听到姆妈说没钱用,是不是该孝顺的进贡点钱了?
以退为进,反过来哭穷的赵母不愧为人老成。
第143章
老人常说老糊涂了,老糊涂了,你可千万别当真。
事实上,老人们明着呢。
老人家活了一辈子,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就你那点小把戏?他们会看不破?
之所以常说老糊涂了,那是他们愿意在你面前装糊涂。
以前赵母一听王梅芳哭穷就急三火四的掏钱补贴,那是她老人家心里乐意,高兴给钱宠孙子。
可是,你不能把老人家乐意花钱宠孙子的态度,当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提款机啊。
“呵呵”王梅芳干巴巴的尴尬笑着。
没得到想要的效果,适得其反的被将了一军,让她瞬间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滋味。
“你家爱勇呢?你们两口子不是准备送他去部队吗?定好时间了没?”赵母对孙子的关心和疼爱是真心的。
她摇着头,冷眼看着白白嫩嫩的王梅芳,光是自己长得好看,能生养却又不好好培养孩子成才,有什么用?
放任十五六岁半大小伙子在家里,成天在村里游手好闲的吊儿郎当。
“定了,等过完年,出了元宵节就送走。”不提这事还好,一提起把儿子送到部队去吃苦,她就牙狠狠的暗怪赵国生吃饱了撑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管到她家去了。
过两年他儿子就可以成家立业,她就可以懒散的等着抱孙子了,偏偏他多嘴,有的没的跟赵宏生说了一大堆她不以为然的大道理。
结果,第二天,赵宏生拎着东西去二大爷家串门了,下来死决心要送大儿子去部队当兵了。
头一次,王梅芳厌恶朝中有人好办事的方便,也不知道二大爷谁打了个电话,她大儿子进部队当兵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从头到尾就用了一天时间,这事快得令她有些猝不及防,想拖延时间来其他办法给大儿子找个工作的时间都没有。
主动托二大爷定下的事,她可不敢有贼胆去撺掇着反悔,除非他们一家不生活在赵家村了。
“当兵好,让爱勇在部队里好好听首长的话。”由本家二大爷出面打了招呼的事,不论分到那支部队,赵母都很放心的,二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