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
这样一番话结束后,人人都觉得屋子里的冰,厚到炸药都炸不透了。
大家面面相觑,等着郑家礼开口出声,而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被反讽到通身上下每一个骨头缝儿里都刺痛起来,似乎有一万句话想说,却又半个字也吐不出来的郑大公子,则在咬牙切齿的沉默过后,只剩了拧眉瞪眼,提起文明杖,拽拽那身手工定制的西装的衣襟,迈开脚步,穿过众人,扬长而去的本事。
*** *** *** *** ***
夏广霖此时此刻,面对的境况,非是尴尬二字,不可形容。
他不是很明白自己为何要追出来,尤其,是追那个号称是浪漫到了骨子里,已经近乎于伤风败俗的郑家礼。
这么些年来,他一直是体面严肃的正经人,家中是几代文人,诗礼传家,温良恭谦,曾祖辈还曾经在朝为官的夏家,虽说随着年代更迭,进入民国后已经大不如前,可那股子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斯文劲儿,并不见衰退。
夏广霖深受家族熏陶,命里注定,要做个老派文人。
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踩着凳子站在桌边,由祖父手把手教写蝇头小楷,少年时每天凌晨就被父亲叫起来站在当院大声背诵经史子集。可能正因于此,他没有某些文人身上那种猥琐劲儿,站有站相悬腕提笔全神贯注的书写,背着手扬着下巴抑扬顿挫的诵读,让他从小就熏染提炼出一身的大气与潇洒。于是,虽然个性是个低调隐忍的人,那身硬骨头,可不是假的。
世人对于文人,总有种莫名的偏见,好像舞文弄墨者,就应当是白面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张口闭口之乎者也,弓着背,畏畏缩缩,只会满嘴空谈,都不用说真遇上事儿就废了,估计在集市上买个萝卜白菜都不会算账吧。
对于这种偏见,夏广霖并不陌生,因为他身边也确实有这样的所谓文人。之所以加个“所谓”,是因为在他眼里,这样的货色,绝非文人,能称得上文人的,应该是柔中带刚的典范。唇舌是软的,但说出话来,得是硬的;毛笔是软的,但写出字来,得是硬的;皮肉是软的,但外至目光,内到气度,得是硬的。文人不是武夫,不可嚣张跋扈吆五喝六喧哗招摇以高声大力占上风,但举手投足为人处事,都要有分有量。
文人应如蛟龙,藏匿于远空却可行云布雨,贵为万物之灵却懂得悲悯苍生,看得透因果,参得破名利,居空山而独享寂寥,处闹市亦不惧喧嚣,自洁,自节,虚怀若谷,厚积薄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文人应如腊梅,花开叶落顺应天时,敬畏自然恪守本分,一年只盛放一次足矣,剩下的时日,还是该老老实实竭尽所能抱着脚下一方水土汲取营养,结得出硕果,熬得过严冬,方不辜负上天造物的恩泽。
至于郑家礼那样的……
啊哈,他不是腊梅,他是妖娆风骚的大朵月季花,稍微有点儿阳光雨露就给你争先恐后开个姹紫嫣红,他更不是蛟龙,他是忽上忽下飞舞在富贵人家园子里的大花蝴蝶,一身的色斑斓鳞光闪闪闹心刺眼的程度一如市井小民最偏爱的那种新婚之夜的喜被。
造了多大的孽,才让他夏广霖遇上郑家礼这个要命星啊……
然后,最要命的是,这个郑家礼还跟他对着干,从一开始,就跟他对着干,到最后了干不过他,还玩儿拂袖而去这一套!
幼稚不幼稚?!
可是,他又是为什么一路追了出来的呢……
总觉得假如不追出来,就会触犯了某种禁律一样,好胜和骄傲,是治学之人不该有的,有什么话,至少也要当面说清楚,哪怕是当街辩论引人侧目,也比小孩子闹别扭似的做法强多了。
忍了又忍,他追了出来。
还好,那公子哥儿舍不得穿着那双高级皮鞋一路狂奔,只是沿着街快速行走而已。于是,夏广霖没有多大力气,就赶了上去,逼近那个背影时,叫了声:“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