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担任沂州知州这么多年,虽说是一直兢兢业业地发展农业,但沂州百姓还是朝不保夕。即使是互市开了,他也没意识到其中的机遇。简直就是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的代名词。
再看陶然,来了沂州不过两个月,至少能让在互市街上开店的百姓日子红火起来了,将来全州百姓的美好日子,还会远吗?而他,一直在一旁看着,都不能了解陶然的目的,还在心中鄙夷,实在是愚不可及!
陶然没注意到邱裕在一旁一会儿黑一会儿红的脸色,他盘算着,这一个月二十两银子的话,每月留一两存着,其余的都用来建坞堡的话,坞堡今年入冬之前应该能建个轮廓出来!
入冬之后是匈奴入侵的高危期,如果坞堡能在此之前建成,那对沂州和瑞朝的优势是无限大!
想定之后,陶然便开口道:“邱大人,如今已是农闲,你看能不能招些人手去建坞堡?”
邱裕听到陶然喊自己,这才回过神来,下意识地答道:“今年不挖河道吗?”
“先建坞堡。”粮食虽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抵御住匈奴jūn_duì的话,再多的粮食都没有用,只会平白便宜了匈奴人。
而且现在他们有钱了,完全可以暂时去外面买粮食回来啊!陶然转念一想,又道:“我们这次招工不发钱,直接发粮,这样百姓应该不会再有异议了。”
挖河道一直都是政府强制组织的义务劳动,在加上农民们也是希望自家的田能再靠近水源一些,这样才能增产,所以每年农闲的挖河道,已经成了沂州百姓的日常了。
但是对于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益的河道,现在明显是直接到手的粮食更有吸引力!今年先去建坞堡赚粮食,明年再挖河道也不迟啊!
邱裕赞同地点点头,可还有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也没这么多粮食啊……”
“去买就可以了啊,现在沂州来往的商人这么多,让他们捎带点粮食又有何难。”行商们肯定是不可能给你千里迢迢运一车利润不高的粮食,但是每车带那么五六斤,还是可以的吧!
邱裕听完陶然的计划,这才知道一个人脑子能好使到什么程度,对陶然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第172章
第二天,沂州城门口,就贴出了一张告示:从五月份开始,每个进城的商队,一车要带五斤的粮食,在城门口进行登记交换。官府会用比该款粮食的市场价高一成的价格购。五月一日后,没带粮食的外来商队,一车要交一两银子的罚金!
陶然还特意去信给王琬凝,让民生日报把这个消息,隔一周就刊登一次。
现在是四月初,有一个月的缓冲期,如果在此期间内都没得到这个消息的商队,那真的不好意思了。毕竟沂州城里的粮食,最多只能撑到五月份,不采取点强制措施,整个坞堡计划就要崩盘了!
而商人们知道这一政令后,实在是一言难尽。
五斤粮食吧,说多也不算多,带上也不会影响商队原来要装的货物。而且带过去他们还能回本和赚点蝇头小利,算起来是沂州官府吃点亏?
但是也有人算出来,官府以高市场价一成的价格购,摆明就是抢啊!从别的地方运去沂州的粮食,最少也要翻倍才肯卖啊!
对此,陶然也写了一封时事点评,让民生日报刊登去。
陶然的文章不长,加起来不过五六百字,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沂州产粮少是众所周知的,本地百姓都不够吃,如今还要招待这些外来行商,那沂州本地百姓岂不是只有饿死的份?!入城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