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
每天报名的人很多,他们也无所谓哪天去报名了,不过这种事,还是越早越好。
叶君书和余茂林约定好了时间,在第三天一大早就一同到礼部去排队报名,领到考牌后,他们才有参加会试的资格。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又称礼闱。毕竟是在为朝廷选拔人才,是大夏一大盛事。所以这段时间,不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将注意力投在即将来临的会试上。
而历届主考官,更是为万千学子和朝廷所关注。
会试一般有一个主考官,三个副考官,八个同考官,基本出自翰林。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而主考官一向是由礼部提名,皇帝钦命特派。
他们基本上是进士出身的大学士或三品以上的高官。
有消息称,朝廷正为主考官的人选僵持不下,到现在还迟迟未能决定。
皇帝似乎也是多番考虑,所以也在犹豫。
科举的考试主观性占有很大的关系,不像现代考试,还有标准答案,客观性很强。
但是在古代,能考上举人的,无一不是从各地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子,论对四书五经的掌握程度,大家都半斤八两。但是十分优秀的人,也不一定会考中。
因此考官的偏好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就像曾经比喻的,如果主考官是个务实派,那么两份同样水平的文章摆在考官面前时,显然朴实的文笔比辞藻华丽的文章更得考官的欢心。
所以,本届的主考官是哪位,是每个举子十分关心的事情。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
考试内容与乡试并无太大差别,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因考期是在春季三月,又称春闱。
会试和乡试一样,分三场举行,一场三天,共九天七夜。
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甚至几次的经验,差不多都锻炼出来了,倒不怕被环境影响发挥。如果这都能影响,也只能说这个人的素质不过关。
到了三月初七,久定夺不下的主考官和其他考官在朝会上公布,叶君书知道这个消息时,这些考官已经拾包袱到贡院就职,并由士兵层层把守,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
叶君书在余茂林说出主考官的姓名时,有一瞬的惊诧,他万万没想到,主考官竟然是“熟人”!
余茂林显然也还记得这位大人。
虽然他那次中了招没能考完。
那是他们当年考秀才时的学政大人,张继涛张大人,如今是礼部左侍郎,这一届的主考官。
由此可见,这位张大人是皇帝的心腹大臣,短短几年间,就晋升到了如此重要的位置。
而多方博弈的结果,是张大人拔得头筹。
叶君书沉吟片刻,对余茂林道:“这对我们来说,十分有利,起码张大人我们还是有几分熟悉的。考试时,我们起码有落笔的方向。”
余茂林却没那么乐观,他显然了解的比叶君书多。他皱着眉头道:“三位副考官,一位是明鹏展明大人,另一位是席矛常席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