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圈子太讲究资历和人脉了。没有老资格编剧的推荐或制作人的赏识,你根本连活都接不到。自己投稿就更不提了,没点儿名气没些作品,你的稿件只能沦落到“垃圾邮箱”或者废纸篓里。而新人又发里来的名气和作品?故而又回到了起点资历和人脉。
现在大多数新人想要进编剧圈,要么是科班出身,跟在老资历编剧导师和学长们的后面捡捡漏,一些他们不想要或者写不完的活,从一个个很小的作品开始积累经验和人脉。这种是最幸运的,学院派出身的编剧,在人脉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保障。
另一种则是非学院派,也就是自学成才型。他们都不是编剧专业出身,几乎根本不认识同行业的人,自然谈不上人脉。他们因为热爱或其它原因而入此行。除非运气惊人加能力够强被人慧眼识英选中作品拍摄,并且能成为正式署名编剧。
大多数人都只能从枪手做起。在有资历和名气的编剧手下,默默无闻辛苦创作,作品却不能署上自己的名字。自己就像是个隐形人般不被人知晓。情况好些的熬上几年或许终于能在找到署名的机会而咸鱼翻身,运气差些的可能永远也遇不到这种机会。
但即使能最终获得机会又如何?编剧是讲究灵感和才气的职业。在做枪手时荒废的那些年,谁能保证你的灵气不被内心的苦闷和压抑渐渐消磨干净,不被强制要求创作的作品耗尽?
而且编剧在影视这个态度圈中也处于末端,新人编剧在影视链基本位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的虾米地位。只有成为知名大编才能改善自身待遇。
以上种种汇集成一句话编剧,这是一个对新人非常不友好、甚至残酷的行业。
蓝浅清楚地知道:在这种行业环境下,缺少新鲜的血液和青春的活力,极容易变得思想僵化、作品越来越同质化和质量下降。蓝浅从未认为仅凭她一己之力便能力挽狂澜改变这一切。但也许、至少,她能开辟多一条道路,让编剧们多一条选择、在影视链中多一份力量……哪怕只多一点点,哪怕只能改善一丝丝,她也愿意为之努力为之尝试。
谁叫,这是她最最热爱的事业呢!
蓝浅答应了王瑞莉的邀请,同意和苏锦然、关言鹏一起接受杂志的封面拍摄和访谈。有事话,自己说出来不够有力度也不够正式,选择文字访谈的模式正合她意。
此事敲定之后很快就签了合约并定下时间。蓝浅带着旗下两名艺人飞往s市,直奔《新秀》办公楼。
这次的杂志封面拍摄意义重大,是《新秀》革新的一次尝试。王瑞莉没有交给他人,而是自己亲自上阵负责这次封面的拍摄事宜。摄影师很巧的是上次给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