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升降之事,正是声势鼎沸的时候。
因此他的六十大寿,便是自己不愿高调,旁人也会帮他高调起来。
一般客人都被直接领到席上就坐,只有同谢阁老关系亲近的才被引到厅堂之中。
譬如此时里头坐着的这几位。
一位面白微须的中年人此时便正同谢阁老夸着立在一旁的谢:“想来这便是老师家中那位连中两个案首的长孙了,果然是英雄出少年,令我等汗颜啊。”
谢阁老闻言就朗笑起来,摇头道:“润清,你都多大年纪的人了,说话还是这么不着调,若不是我知晓你的性子,定要以为你是在嘲讽我家哥儿了。”
长辈之间说话,自是没有晚辈随意插嘴的道理。
谢听见自家祖父这话,也不由得勾了唇,露出个浅细的笑来。
方才说话这人他也是知道的,翰林院学士苏甘,字润清,是当年谢阁老任丁酉年会试主考官时的第三名,会试之前便是“小三元”与乡试的解元,而后又被皇帝点为探花郎,因此谢这两个案首对苏润清来说,倒还真不能算是什么了不起的。
不过此人性子向来直爽,也因此不怎么适合做官,谢阁老欣赏他的才学,索性便给他找了个适合他的地方,就是翰林院,干脆让苏润清干脆用心做学问便是了。
若是出京为官,怕是要被党争之事给吞下一块肉来。
谢阁老话音落下,这苏润清便有点儿错愕,随即苦笑着点头道:“老师还请原谅则个,学生又说错话了。”
谢阁老向来了解这个学生的性子,又为人大度,怎么会同他计较,闻言便摆了摆手,道了声“无碍”,还将立在一旁的谢叫过来,同他道:“哥儿,过来见过苏大人。”
谢闻言,便顺从地走了过去,躬身对苏润清作了一揖,面上含笑地道了声:“见过苏大人。”
他们祖孙俩这一套下来,苏润清更紧张了,刚想说话,屋外便传来小厮的呼传:“老太爷,崔阁老过来了!”
崔阁老怎么过来了?
堂内众人闻言,皆互相看看,接着便眼观鼻鼻观心。
反倒是谢阁老在闻言之后,面上神色未变,随即开口道:“走吧,咱们一块儿去门口迎一迎老崔。”
谢听到这话,便主动地走过去扶住自家祖父的一边胳膊,陪着他一块儿往外走去。
……
谢见到的崔阁老是一个神矍铄的老人,头发有些花白,眼角的皱纹比之旁的地方要多很多,看似是时常笑着的缘故,比如此时,他就在笑着。
谢阁老走近后还未说话,面带笑意的崔阁老倒是先开了口:“今个儿是鹤山的好日子,老夫先贺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了。”
他话音落下,谢阁老便也笑了,面上温煦地道:“竟没想到你今儿能来,多谢了。”
心中却暗道,这两句祝寿词儿也忒没新意了。
崔阁老全名崔朔,但现今已经极少有人这样连名带姓的叫他了,同谢阁老一样,因日益位高权重,旁人自是多半都称他们为阁老,尚书,大人,抑或是老师。
可能只有皇帝才会直呼他们的名字。
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两个老对头互相争吵起来时,便经常连名带姓地叫。
崔朔见谢阁老走出来迎他,第一眼注意到的却不是老对头,也不是老对头身后那些小对头们,而是扶着老对头的那个一身紫色团花袍服的俊逸少年,面容清隽,而身上这般贵气的颜色同他沉稳的气质竟奇异的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