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自己的儿子之后就看太子不顺眼了,若不是太子身边有元后留下来的势力保护着,可能都活不到成年。
太子谢祁从小就是靖元帝教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龙章凤姿,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在协理朝政的时候无人不称赞他能力出众。可太子越是有能力,靖元帝越是忌惮他。靖元帝怎么也60了,保养得再好也有一日会逝去,对比30而立正当好年华的太子,他已经垂垂老矣。
当皇帝的越老越舍不得手中的权利,把权力看得很重,把自己看得很高,往往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问题。在靖元帝的眼中,太子虽然优秀,但跟自己没法比,这也是他对他所有儿子的看法,你们都不行,我在的时候,你们乖乖伺候好我就成,可事实上他也清楚,总有一天要交班,而且得交到信得过的人手上。这就是一个矛盾。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随着皇帝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情况的日益恶化不断激化,最终酿成了大靖朝末年储位之争的恶果。
靖元帝开始分权给别的儿子,让他们有势力与太子分庭抗礼。太子也是沉得住气,他知道自己再忍忍就能熬死靖元帝了,到时候再没有人敢把他的自尊往地上踩。
靖元帝看太子不接招,更恨太子了,再加上继后的儿子一直在他耳边挑拨,靖元帝出了昏招,伪造了罪证,说太子结党营私,“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把太子给废位圈禁了,不管有多少官员反对,还把反对得最厉害的几个官员全部抄家斩首。
太子也是没想到靖元帝这般无情,他不甘心就这样被圈禁一辈子,他宁愿死得悲壮也不愿默默无闻地死去。
太子协理朝政多年,手底下也是有一批忠心跟随他的官员,太子派人联系好他们,在非常平常的一日造反了,当然太子没造反成功,他的人马全部阵亡。最后太子看着他的父皇,笑着说:“惟愿来生不在帝王家。”说完便拔剑自刎了。
太子死后,韩清徐先生也辞了官,他实在对靖元帝绝望了。靖元帝在太子死后倒是后悔了,所以没有清算太子一脉的官员,林清徐先生得以安全回到江城,这个生养他的地方。林清徐先生感念家乡人对他的帮助,特意创办了集贤书院,希望能回报家乡。
百年已过,集贤书院成了江城最好的书院依然屹立不倒。可大靖朝早已灭亡,现在都已是大雍朝的第三代帝王继位了。
现今集贤书院的院长是当世大儒卢广陵先生。卢先生博学多才,早年游历大雍各地,著有多本游记。因厌恶仕途,卢先生在考中探花之后,辞官归隐。在卢先生四十岁的时候被聘为集贤书院的院长,到如今已有10年。多少读书人想拜在卢先生的门下都被拒绝,可大家依然乐此不疲,若是哪天走运了,被先生为弟子了呢?
集贤书院和私塾不同,私塾大部分是囊中羞涩或屡试不第的秀才、举人所办。私塾的学生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即可获得入学资格,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或教学水平等无统一的要求。而且私塾只能给孩童启蒙或者满足前半期的学习要求,比如考秀才和举人,但是到了后半期他们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集贤书院更像现代的小学到大学的集合体,从启蒙到考进士都一手包办。这样的书院有各种学科,各种层次的老师,不论是学习环境还是师资力量都不是普通的私塾或书院能比的。所以集贤书院一直是江城的顶头老大。吸引的不只是江城的学子,还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子。
当然比集贤书院差一些,但是也不错的书院在江城也有两个,就是云起书院和白鹤书院。毕竟集贤书院对学生的资质要求很高,不是谁都能进的。那么那些进不了集贤书院又不想去私塾的学生就是到这两个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