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着装的变化,董明珠此时俨然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人物,双双眼睛都在盯着她揣测打量,但她这时还并不知道她的姻缘已经因为早前的事故基本尘埃落定——虽说是礼律规定尊卑有别,冠服制度区别的就是各人高低贵贱,等闲不得逾越,但自从太祖建国,开创恩赐近臣甚至宦官可服蟒袍之例,至后也偶有赏赐公主冠服给予臣女以示恩荣的事例。
再因王太后一番叮嘱,明珠姑娘很单纯的相信了这身穿戴仅仅是为了掩示那桩让人愤慨的事故,她自认为未犯过错,硬要说过错的话是她不够谨慎,根本没有想到在皇城禁苑这等戒备森严的地方,在圣德太后的寿诞上,一国储君竟然胆敢勾结外臣意欲施暴。
她是闺阁女子,并不曾深涉世故,可也懂得世事不公,如果这件丑闻广为张扬,就算她其实没有真正遭受玷污,就算太孙及高鹏必定遭受责谴,但一时大意有失谨慎以至于惹生事非也会成为她的原罪,一样的名节有辱,她会沦为他人的谈资笑柄,有许有朝一日当世人遗忘了太孙、高鹏的罪错,可仍会记得她因为有失谨慎导致清白不保的事件。
她的人生,将会在世人的指指点点中渡过。
董明珠当然不希望一直珍视的声誉就此玷毁,她不甘承受这样的无错之罪。
所以她接受了王太后的遮掩之计,且并不认为王太后只是出于包庇太孙罪错之目的,虽然太孙的确会因此掩饰而不受诽责。
很无奈的退让,她不能将太孙的卑劣公示天下,因为她不想与太孙两败俱伤。
明珠姑娘原本就不苟言笑,因着此时对太孙殿下的愤恨未消,整个人显得越发冷竣,倒是有些任由度量而巍然不动的气势,多少让不明就里的绝大多数女眷打消了猜疑。
不明就里之一的惠妃,赶着上前试探:“早前咱们听萧宫令说起纡佩园中花神贺礼的喜事,都在啧啧称奇,可如今看来,倒像只有董姑娘才得了赏赐,怎么舒娘子和顾娘子竟然一点好处都没捞着?”
是调侃的口吻,巧妙掩盖用意。
她直觉今日这一事件太过离奇,并不能信服花神赠礼之说,且惠妃对董明珠也是心怀芥蒂。
因为小沈氏先下手为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挫毁太师府联姻晋国公府的计划后,惠妃并没有就此放弃争取晋国公府这一强援,她的母亲安陆侯夫人亲自往董家提亲,却被易夫人一口拒绝,俨然根本不把安陆侯府看在眼中,惠妃故而心生懊恼,更别说她此时还担心着董明珠当选太孙妃,很觉那身真红礼服十分刺目。
王太后却正需要有人主动试探,对待惠妃十分的和蔼可亲,笑谑道:“她们两哪里算功臣,无非是找个借口出去逛玩,贪图的是自己自在,你也好意思替她们两个请功?我今日有幸能见着神境仙葩,论来还是靠着董姑娘的福泽。”
舒娘子也笑道:“我和小顾的确不敢贪功,咱们两个两双短见的眼睛,站到日落都看不见祥云仙雾,娘娘说得是,也只有董姑娘才有这样的福泽。”
春归没说话,光顾着抿着嘴笑了。
惠妃把目光扫来扫去几圈儿下来都没看出任何的蹊跷端倪,也只能耐着性子听王太后把董明珠拉来身边挨坐着说话,无论佛经、青词,董明珠确还深谙不少的典故名篇,但她并不夸耀这些知识,当王太后问话她才应对,惠妃听得无趣,渐渐就不再关注了。
王太后却像是兴味无穷,眼看就快到了礼辞之时,她仍然是意犹未尽,拉着董明珠的手脸却冲着易夫人道:“这孩子福泽深厚,我也早看过了她的一手字也是极其工整的,有心留她在慈宁宫相伴一些时候,为我誊写佛经向上苍祈福,就怕易夫人舍不得。”
易夫人站起身回话道:“能得娘娘恩赏,才是小女莫大的福泽,娘娘若肯教诲指点,更为求之不得的殊荣,妾身喜之尚且不胜,怎会推辞娘娘的恩赏?”
“那我可就当你答应了,就算日后,我不舍得把她还给董家,你这当娘的也不许反悔。”王太后仍是调侃笑谑。
不仅惠妃,在座之人尽都心中一震,她们显然听懂了王太后的言下之意,几乎挑明了要让董氏女嫁入皇室!
更兼沈皇后此时的神情十分的春风得意,众人尽在揣测:难道董氏女当选太孙妃已经成为定局,王太后是借着寿诞的时机当众宣告?为此还煞废苦心借口什么花神献礼的祥瑞之说,用意无非告诫后宫……
不管宋国公府是否获罪受惩,至少慈宁宫仍然会维护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