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 和 功能!“父母出门五六年了,现在习惯了吧?”我问他。
“不习惯,以后也不得习惯,我天天盼他们回来……”
“我想回我自己的家,在伯父家里,我老是想哭,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个儿小,有时候同学就欺负我……我心里有自卑感,虽然我知道个儿小不是自卑的理由,但父母不在家里,眼泪总是容易流出来……”
“我住在伯父家,堂兄经常欺负我,很多事情就我一人做,有时候写作业的时间都没有。有话不想跟伯父说,想跟爸妈说。心里总有要哭的感觉……”
“还有、还有,回家以后,看不到爸爸妈妈,听不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心里总觉得空。我想父母能够在家,晚上我睡觉的时候,妈妈能够进来看看我,爸爸摸摸我的头……这样才像一家人的样子……”
上课铃声响了,离开我的时候,他走几步一回头,似乎还有很多的话想要倾诉。在他最后一次回头时,我看见他很快地抹了抹眼睛。显然,我的问话触到了他的痛处,对父母难以抑制的思念和眼下没法适应的生活环境又使他有了流泪的冲动。在看到他以袖拭泪的那一瞬,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里曾让多少mǔ_zǐ痛哭流泪的一幕——mǔ_zǐ被迫分离的揪心场景突地闪现在我眼前……
超超 初一学生。小学二年级起,父母就外出打工。在我向学校提出要几个表现不太好的留守儿童进行座谈时,学校把他给了我。
据班主任老师介绍,超超是那种很有攻击性的孩子,打架有瘾,一打就非得把人打伤不可。
凭第一眼的印象,即可判断超超与杰杰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类型。果然,他说话大大咧咧,粗声大嗓,问一答十,竹筒倒豆子,整个人像极了一把浸满了汽油的柴火,似乎丁点儿火星靠近,就可噼噼啪啪地着起来。
我和他的谈话就这样开始了:
“父母在哪儿打工?”
“现在不知道!”
“好多钱一月?”
“不知道!”
“父母当时出门打工时,你怎么想的?”
“不愿意他们出去!”
“为什么?”
“父母在家里好些!”
“为什么要和同学打架?”
“他们看不起我,他们总是笑我、骂我。”
“骂什么?”
“野家伙!”
“像这次,你把别人的眼睛打伤了怎么办?”
“打伤了别人,爸爸妈妈就会回来!”没想到他的回答让人心惊r跳。
“你怎么晓得他们会回来?”
“不出事他们不会回来,出了事,就会回来!”
“以前出过什么事?”
“我的腿摔断了,他们就回来了。”
“怎么摔断的?”
“一天下大雨,同学都有人送伞,我没人送,我一个人就在雨里跑,碰到了一辆摩托车,撞断了右腿。”
“妈妈回来陪了你多久?”
“没到两个月,腿好了,妈妈就走了。”
“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愿意我的腿没有好。”
“……”我无语。
“如果腿没有好,妈妈就不会走……”
说完这句,刚才还呛着一股火药味儿的声音像陡然浸满了潮气,一下子低了好几度,最后超超竟当着我的面哇哇大哭起来……
徐洁 初三学生,我在一学校组织留守孩子座谈时,他偷偷把一封信塞在了我的口袋里。找老师了解情况时,管德育的副校长说,这也是个在学校里上课只打瞌睡不听讲、带头逃课闹事、影响很坏的“老大难”孩子。拆开孩子的信,字里行间,我听到的却是一个软弱无助的孩子在泣求: txt小说上传分享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2)
我爸爸妈妈外出做生意快七年了。爸妈出门的时候,我想和他们一起走,但他们不同意。那个时候,我很想他们,每天都想。
我本来是很坚强很快乐的一个孩子,但自从爸妈出门后,我到了舅舅家,我就不了。进入舅舅家后的我,很调皮,很坏,不是个好学生,不是个好孩子。当然,这都是他们说的。我只感觉到,舅妈的脸色,使我不想回那个“家”。有时候,我真想跑掉算了,就算跑到外面流浪也行。我甚至想到父母反正已经不管我了,我干脆死了算了。
去年舅舅实在受不住我的调皮,在暑假时跟我说,要把我送到爸爸妈妈那里去。
那一次,想到马上可以见到爸妈了,心里好高兴啊!在我的想象中,爸妈到了城市,一定更年轻了,更精神了,也像城市人一样,变漂亮了!我想象着爸妈的样子,做着留在城市里像城里孩子那样好好读书、天天跟上班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的好梦。可是到了广州才知道,他们租住的竟是一个与厕所差不多大的小屋,爸爸每天上班要到凌晨两点多,妈妈摆的小摊生意也不好。那里的情形根本不可能留我在城里读书,我只得回老家。
“莫等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次回到舅舅家后,想起爸爸妈妈在外面很辛苦的样子,我总是把这些古人的话一遍遍写在本子上,来管束自己。可是,“家”还是那个样子,我没有勇气呆;在外面玩野了,上课的时候,我也集中不了精力听老师讲课;当别的同学又想欺负我的时候,我控制不住,想打架、想跑。我开始逃课,和人打架。打不赢的时候,我就叫上几个在外面玩熟的朋友一起打……
一个人的时候,我还是很后悔,有时候我也流着泪发誓:我是男子汉,我一定要坚强,一定要坚强起来!可是,每次都做不到,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做得到……
这三个个案所反映的情况,在留守儿童中非常普遍。他们衣食无忧,但自小渴盼亲情呵护,而恰恰是这个最根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面对孤寂的生活,如超超,甚至不惜以伤害他人、伤害自己为代价换得母亲的归来。徐洁的情况在生活中更具典型性。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良好的倾诉对象,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期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引导,在情感上也得不到足够的关心,便很容易走上偏路。
“想要一个家,一个自己的家。左手牵爸爸,右手牵妈妈。”男孩杰杰留在我调查表上“最大的愿望”一栏里的这句话,让我潸然泪下。
一边是孩子们掰着指头一天一天苦数归期,一边是父母因这样那样的考虑,很少返乡。对于尚在中小学生阶段的留守孩子,父母伸手可及的发肤、触目可及的音容笑貌,就像婴儿需要shǔn xī母r一样,是他们生命的基本需求,简短的几句电话问候,怎么能满足儿童的情感渴求,更何况有些儿童甚至想听听父母的声音都不可得。
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2004年8月对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十个省区一百一十五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子女的电话联系频率不足1次/月”。在接受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访问的父母中,60%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10%平时根本不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笔者在走访中了解的情况与之近似,在笔者抽查的六百名“空巢”学生中,只有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而“有时”和“很少”联系的分别占和。有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具体城市或单位,没联系过、联系不上的分别为和。大多数的父母一年主动打电话回家的次数也不超过十次,而且为了节约,与孩子通电话的时间平均每次也只有三分钟左右,谈话的内容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孩子内心的孤独、焦虑与渴望一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湖北大学心理系严梅福教授认为,父母长时间不回家,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势必会淡漠,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失越明显,并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与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在其一生中都会留下痕迹。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3)
“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遇到问题会觉得有人在后面支持自己,而一旦长时间分离,缺少了亲子关系的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陌生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也认为,亲情缺失给留守孩子带来的伤害难以弥补。在叶敬忠教授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孩子把父母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在留守子女中,却出现了把朋友放在首位的现象。笔者一次在一留守孩子家里,问起与自己感情最好的是谁,三个孩子有两个说是爷爷乃乃,一个说的是外公外婆,没有一个回答是爸爸妈妈的。
父母双双外出,孩子教育全部交给爷爷乃乃或外公外婆代管。由于爷爷乃乃或外公外婆的年龄和文化差异,隔代血缘的影响,特别是他们那种传统的教育后代的方法,对孩子只求吃得饱,穿得暖,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根本不管,或者说根本管不了,这些孩子大多在生活上娇气,学习上随意。生活中受到的委屈不能找父母倾诉,或者是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正确引导,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其人格还表现出要么是攻击性较强,要么是偏向于抑郁型。还有的自制力差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细致的关爱,缺乏情感慰藉,只好外出寻求情感生活的替代,上网聊天,交友,既耽误了学习时光,也使对父母与生俱来的亲情渐渐被淡漠、遗忘,有的甚至有了仇视的心理。
是活着,还是离去——
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后果是触目惊心的。
《北京科技报》报道:中国目前确诊的自闭症患者已达180万人,其中儿童自闭症人数接近40万。缺乏倾诉渠道,长期无父母可以交流的留守孩子中;很多都有严重的自闭倾向。亲情的长期缺位,导致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链条锈蚀,直到完全断裂,孩子们自觉处在一个孤独无依的世界,孤僻、冷漠,甚至走向暴戾。可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一些更显性的问题,如成为“坏学生”、意外伤害,有近半数的父母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直至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追悔莫及——
“小君真是不错!老师说,你父母不在家,你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生病的乃乃?”
“……”小君无语。
“很累很累,是不是?”
“……”
“父母不在家,一个人面对困难,你心里怎么想?”
“困难只能靠自己,什么人都靠不上。”
“你对自己有信心吗?学习、生活。”
“我现在……我现在,连书都不想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