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下联嵌以彭祖姓名,不仅对得工仗,而且意思与上联紧密吻合,字字不离汤羹之事!
九江郡郡守不禁感慨道:“不意在这荒村僻野,竟有如此饱学之士!”
喝饱了啥汤,二人起身告辞,林学文说什么也不收他们的汤钱,只希望二位能为他林家的啥汤扬扬名就行了。
九江郡郡守和林言走过林家小院的院门时,只见院门下放了一张桌子,桌子上铺着雪白的宣纸,文房四宝俱在。
林言明白了老族弟的用意,悄声对九江郡郡守道:“郡守,咱是不是该给人家留下点什么?刚才您夸赞人家的汤是‘九江第一啥汤’呢!”
九江郡郡守心情正好,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九江第一啥汤”六个大字,并盖上了官印……
只说九江郡郡守回到九江郡的第二天。
林言又悄悄来到梨花湾,他找到林学文要弄个清楚:说好的告状,怎么变成了如今这么没头没脑的一出戏?
林学文一声长叹:“言兄啊,老弟我对林王瑗确实有一肚子怨气,昨天我何尝不明白你的意思?”
“只是我不禁想,这林王瑗在青阳县为官称不上贪酷,治河又有一套。”
“我若是因为个人的私事告了他的状,郡守一怒之下必将他撤职,你说到时候让我如何面对九江郡的灾民啊……”
“因此,我临时改了主意,让小伙计摆好文房四宝,只求郡守一幅墨宝——有了郡守的墨宝,我等于是有了护身符,相信林王瑗不会再为难我了!”
林言听了叹息不已:“学文你不仅有真才实学,且怀有一颗包容万物的仁心,只是却布衣终身,汤鼎为业,可惜了!”
没几天,林学文重回青阳县县城,就在县衙门口搭了个草棚,把开啥汤店的锅碗瓢盆依次摆开。
看门的衙役不敢怠慢,急忙报告给林王瑗。
林王瑗听后,纳闷了:这林学文莫不是昏了头,竟敢跟官府公开叫板!这下好了,休怪我是灭门的县令!
但当林王瑗走出衙门一看,不由傻眼了,只见郡守的墨宝高高地挂在草棚上!
林王瑗起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辨了又辨,确认是郡守的墨宝无疑,不由得腿一软,“扑通”一声摔倒在地……
第二天,林学文就被衙役们前呼后拥,请回了清空了的拐角楼。
第三天,林王瑗也明白了林学文的一番良苦用心,感慨不已,从此洗心革面,一心为百姓办实事,当好百姓的父母官。
林王瑗担任青阳县知县期间,不仅治河有功,修筑了几道大堤,确保了青阳县以后百年内无大灾,而且重新修订了青阳县县志。
这两件德政被人称颂至今。
在县志“风物记”中,林王瑗对林家的啥汤单书一篇,赞其味醇品厚……
……
此间事了,林学文的啥汤店生意再次红火起来。
而他因为衣食无忧的关系,便准备再次看书,准备考科举当官。
只是他似乎与他第三代先祖林无仕一样,跟仕途无缘,所以他考了一辈子的科举,也没有考中秀才。
而在林学文死后,神奇的“林公指”也莫名失去了作用。
如此一来,就导致林家后人难以靠卖“啥汤”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