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吕祉的话已经尽量说得委婉,张浚犹自挑眉道:“安老,提起这些陈年旧事,平白教人生一肚皮闷气。当初,我还不是将曲端的泾源兵给了刘,吩咐刘一定要善为调护。只是那些个不懂得礼义廉耻的赤佬们,与曲端一样满心只想着做贼,叛服无常,算起来只安生了三个月,就逮到一个机会投了金人。我看,那年还不如把泾源兵留下归都督府,说不定倒不至于倒戈相向了。”
说话间,张浚捻须微笑,甚是志得意满。不过张浚也就说说大话罢了,吕祉还记得富平败后,这位张相公仓皇逃窜,一路奔到成都才想起喘一口气的光荣事迹。当时,张浚若是有胆量在蜀口开府拢败兵,也不至于被朝中言官弹劾罢相了。
吕祉知道多说无益,叹道:“不知我公现在有何打算?”
“安老三日后自去内殿应对官家北伐之问,不知你意下如何?”张浚含笑问道。
张宗元也怂恿道:“安老,你屡次督军,经验颇丰。难得这样好的机会,就不要再推辞了。也好叫那帮赤佬们看清楚,老书生胸中自有百万兵。先贤有云,为生民立命,为天下开太平。我辈身体力行,将来取关山五十州,勒石燕云岂非是天大的美事?”
吕祉长叹一声,不知彼己不明敌情,偏偏自视又高,难怪张浚历史上会屡次败事。然而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也只有勉强笑道:“下官愿尽力一试,但相公届时也要依下官三条。”
作者有话要说:
这章内容请配合前一章的作者有话说,张浚明显吸取错了经验。哼哼,刘不能任用于危难之间呀。
第54章千古英雄手(34)
在张浚印象中,吕祉-至少是两年以前的吕祉,堪称任劳任怨的模范,从来少提条件,甚或不提条件。这样一个勤苦朴实的人,一个官场中的异类,不紧抓住一步登天的机会,现在反而跟自己讲起了条件。张浚端起茶杯,缓缓呷了一口:“哦?安老有什么难处,不妨一说。”
按宋代的规矩,开口在你,许不许则在我。张相公虽然要吕祉替自己打头阵,但也不想因此被自己一个下属拿捏住,右相的威风与架子还是要摆出来的。
“非是下官畏难,找些没有道理的借口推三阻四,不愿为国家出力,不愿替相公分忧。”吕祉打量着张浚神色如常,确实没有半分怒意,方拱手道,“只是左护军情势复杂,非得预先做好筹划,才不至于临事慌乱无以自处。”
旁边张宗元笑着插话道:“安老,人家筹划的是三步,你这筹划的是十步!北伐的方略还没有着落,倒先操心起怎么调护淮西一军了。真正的棋高数招,那史书上所谓的国士无双也不过如此罢了。”
吕祉并不理睬同年的奚落,正色道:“这两件事情,本就互为表里。若要北伐,非得先使出霹雳手段整顿左护军不可。若要整军,也非得以大义为号召,再因势利导方能奏效。大义自然不必说了,一雪国仇家耻,左护军中还是很有一些噙齿戴发的好男儿。因势利导,则须是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