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如此,那边对于物资的消耗也是极为惊人的。因此,朔方一带的几个榷场,几乎日夜不息都在向着草原之上输送物资。只是,这些物资基本上都是直接送往了各个工地,而后再分配下去的。
一般的胡人,根本就不可能从中得到半点。他们想要的话,要么是去工地上做工,以报酬的形式获得,要么就是去榷场中用牛羊马匹来获取。
基本上,一条完整的贸易链条便就此形成了。而由于有了更多榷场的缘故,所以,这些地方获得的资源也都开始源源不断的送回到了内地来,反过来又促进了内地的生产与发展。比如耕牛,这可是大唐急需之物。
比如说盐这个东西,因为需求量大增,所以,户部已经是开始下令大量增产了。同时增产的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物资,总之,这一波的大生产之下,使得大唐境内好生兴旺,大家都有工作可做了。
百姓们手中可做的事情变多了,能赚的钱就多了,而手中活钱一多的话,市面自然就会繁荣起来。
反过来,又能够促进生产和流通。尤其是对于占据主要地位的小生产者们,这对于他们来说乃是多了一个养家糊口的途径。
只要绝大部分的人能够安顿好,整个国家基本上就乱不起来,剩下的一些人即便是想搞风搞雨,也不太可能得逞了。
趁着市面上物价相对低时,李信秘密下令户部与兵部都开始储备相关的物资。除了现有官仓军仓之中的那些东西之外,再用常平仓的名义,新设立了一批仓库。
表面上,这些仓库的作用,乃是为了在物价过高之时释放量能从而是平抑物价的。但实际上,这是李信为了灭燕国而进行的准备。仓库之中除了最重要的粮食之外,剩下的便都是军械物资了。
无论是工部还是兵部的几个作坊之中,都已经是开足了马力,大量生产好的全新器械,都悄悄的运往到了仓库之中囤了起来。
而与此同时,经过了一年时间之后,大唐各地的镇军终于是全部转正,直接划入到了正规军之中。
经过兵部与李信商议之后,这些兵马也都基本上是布署到了各自的位置上。基本上来说的话,兵力最多的自然还是太行一线了。
河南赵吉那一边,五万兵力已经是配置到位了。雁门关以内到河内郡,刘小海麾下也有五万大军在,剩下的便是雁门关外,廖川他这一线如今也达到了六万的兵力。
但廖川这一路的兵马不单单是对付燕军的,还同时肩负着对北面长城的防卫,相对来说兵力自然是要更多一些的。
但无论如何,在与燕国对峙的这一线,李信便布署了十六万大军在,这已经是整个大唐正规军的将近一半了。
不过,如果单纯从兵力上来说的话,大唐的兵力还真比不过对面的燕国。因为感受到了qiáng大的压力,所以,燕国为了抵挡唐军,在这一线布署的兵力加起来达到了三十多万人。
尤其是邺城周围一带,直接与唐军对峙的兵马便有近十万,更不要邺都城外护卫的兵马也不少了。反正,大唐算是将整个燕国的兵马都给牵制在了这里,同时也给燕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五月,正是夏收的季节,江左那边传来了最新的消息,桓温又升官了。
这一回,江左朝廷给他加官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这可真是位高权重了,基本上来说的话,整个朝廷除了皇帝与太子之外,就属他最大了。
尤其是以实权而论,一个都督中外诸军,便意味着他执掌了整个江左的兵权。
当然,以如今江左的情形而言,地方各兵马基本上和私兵性质差不多。人家听不听固然是一回事,但此时的桓温号令江左兵马,至少是占了道义上的名分的。
而江左朝廷对桓温的一再加恩,也显然是因为那些人对他已经是没有办法制约了。因此,只能够是靠着这种方法来拉拢对方,至少使得桓温不要直接起来造反才是。
而在桓温的身旁,也聚集起不少的才智之士!像是之前的王坦之,这一回升任长史之位,征西掾郗超则成了参军,还有王珣则为主簿,谢玄也在他手下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