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五典》的内容,杨纪早已熟记,自然不是问题。立即提笔书写起来。</p>
第一部分的考试虽然看起来只有能熟记硬背就可以,但是杨纪却知道,实质并不是这样。这里面还有一个隐形的考试分就是卷面的整洁和文字。</p>
杨纪以前在晋安城,没少听那些落榜“学子”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落是遗憾的议论此事。</p>
文科举的主考官对于文字笔法极其看重,这是私底下早就知道。所以杨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文字。</p>
沙沙~</p>
考场上一片沙沙的书写声,混夹着一些低低的呓语声,和过于紧张而低泣的声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记《三经》《五典》上的内容。</p>
有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强行记下了大量的经义文章,结果一看考题,根本不是自己记忆的那些,瞬间就崩溃了;也有人发现自己明明记忆很熟的文章,写到后面突然写不出来了,顿时冷汗涔涔,衣衫都湿了。</p>
这就是文科举,不管你平时付出多少的努力,大浪淘沙,只留下最后的三个人,才能荣登金榜。而其他大部分都注定是要淘汰的。</p>
杨纪同情的抬头看了一眼,很快就沉下心来,沉浸在科考之中。</p>
第二部分是“经义”。共有五段文字,全部都是截取《三经》《五典》上的内容。</p>
“君子之道五百,一言以蔽之,曰:‘儒者四心’。”问,什么是“儒者四心”?</p>
杨纪蘸了蘸墨,微吟不语。这句话其实不是《三经》《五典》上的内容,而是另一个人说的话。</p>
《三经》《五典》上有很多关于君子做人道理话,有人试图将它归纳总结成一句话,这就是“儒者四心”。</p>
历史上任何试图重新诠释《三经》《五典》的人大部分都被斥为异类,不被接受。但是这句话却在读书人中广为流传,甚至连朝廷主流也同样认可,因为说出这句话的人的身份非同小可,乃是一位声名赫赫的“文圣”。</p>
任何一位“文圣”说出来的话,即便是不是《三经》《五典》上的内容,也一样被视为金科玉律,是读书人的圣典。</p>
关于“儒者四心”,这位文圣并没有说出来。但是儒者四心的内容已经充斥在《三经》《五典》的每一页,让洋洋洒洒数百言诠释着。</p>
这其实是很考验每一个人对《三经》《五典》的考察和理解情况的。因为不同的人,“儒者四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写出来的自然也是不同的内容。</p>
杨纪微一沉吟,随即写下一行字:</p>
“儒者四心,即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耻之心,……以及辞让之心!”</p>
这并不是胡乱书写,而是杨纪读书多年,对于《三经》《五典》的理解。</p>
“人必有恻隐之心,方才知义。否则见老幼不扶,见弱小不助,与何义?”</p>
“人必有是非之心,方才知忠。……”</p>
“人必有差耻之心,方才知信。……”</p>
“人必有辞让之心,方才知礼。……”</p>
杨纪写下了四行字,这四行字联系起来,正好是儒家推崇的“礼义忠信”。也是杨纪对于《三经》《五典》的另一个理解。</p>
试卷共五页,还有其他四个题目。杨纪把所有的题目答完,不知不觉已经是傍晚了。文殿三层早有许多的皂吏点上了大烛,里面一片灯火辉煌。</p>
杨纪一抬头,就看到桌上放了一些烙饼,馒头之类的饭食,都很简单。这是朝廷准备的。</p>
送食的皂吏轻手轻脚,杨纪居然都没有注意。</p>
杨纪微微一笑,然后收回了目光。他暂时还不饿,借着这通明的烛火,杨纪把题目重新审了一遍。</p>
“有意思,第一部分考是的礼,第二部分虽然考了五个题目,各不相同,但内容都是礼义忠信。这次的文科考到底想要做什么?”</p>
杨纪若有所思。</p>
文科举的题目并不是很秘密,每次考完之后,都会被各地的学子公布出来。杨纪也曾经留心过。</p>
往届的文科考虽然也是分三部分,但内容却是很随意,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给杨纪一种很强烈暗示感。</p>
“不知道最后一题考的是什么!”</p>
杨纪压下念头,然后翻开了最后一页。</p>
这是文科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