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你们两个过来帮我一下。”李国饶拿起两个半圆尺,“你们把短细绳从半圆尺中间的孔穿过去,将这一段打死结。”
两个学员比照着老师的方法,将半圆尺系好固定在长绳子上,然后将两枚秤砣吊在半圆尺的中央。
“好了,接下来要把长绳的两端系在两根竹竿的距离顶端15厘米左右的凹槽内,大家切记,这个绳子一定要绷紧,否则测量出来的结果会有偏差。”李国饶把杆子头递给学员们一个个传阅。
黄山把杆子拿到手里,“小小的物件还挺别致的。”
张煌言跟张名振两人捏着胡子,“竹竿、秤砣跟绳子都是民人常用之物,如果再化妆成木匠,连半圆尺都好解释了。”
等简易测量仪又回到李国饶手中后,他拍了拍手,“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物件怎么测量等高线。两位张师傅,你们俩过来做个示范如何”
“我们”张煌言指着自己的鼻子,“我还是看着学吧。”
“过来嘛,我听学员们说你俩算数学的很好,半圆尺应该很熟悉。”
二张也不再推辞,李国饶把两根竹竿交到两人手中,他把住其中一根,找到山坡上的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咱们测量的基准点,在这个点,你要用罗盘确认好自己的南北方位,竹竿一定是要跟咱们的铅摆垂直。”
张煌言伫立在自己的点上,将竹竿竖好后拿出罗盘,“一号基准点确认完毕。”
李国饶在一张大图纸上点了一个基准点,“现在请张名振先生将竹竿向后拉,直到细线绷直,站在原地寻找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在你两个铅摆都指示在半圆尺的90度位置上。”
张名振按照指示,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挪,不一会儿这个位置就找到了,“二号点确认完毕,在一号点62度方向。”
“二号点确认方位角,张煌言先生,你现在按照我对张名振先生说的方法,依葫芦画瓢,确认三号点。”
二张越来越熟悉,基本确认一个点差不多用时一分钟左右,这样看来,测量一个南方山头差不多十天左右就够了,如果人手比较多,可以同时对多个山头进行测量,速度还是很可观的。
李国饶按照二张的报点在纸上画图,“咱们在画等高线图的时候,要本着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进行适当的调整,连线要圆滑丰满,不要太曲折,否则后边制作沙盘会很困难。”
“报告教官,一圈已经测量完了。”张煌言将两根竹竿抱在手中,“接下去是不是去测另一个山头”
“咱们还没完呢。”李国饶笑道,“等高线哪有一条线就好的,我们设计上高距是十米,你们就要再爬十米的高度,再测量一圈,如此往复,直到山顶。”
李国饶拿了个石灰罐,在刚刚戳下去的洞里做标记,防止第二道线串线,“大家记住,在野外作业,有些地方比较陡峭,或者人没法攀爬,可以适当拉宽行距。”
学员们手里拿着笔记,将关键点一一记下,跟李国饶想的相反,学员对这繁琐的测量过程并不抵触,因为原本山川理势只能朝廷出人堪舆,跟历法一样是天下禁术,没想到澳洲人连这种学问都教,哪有不好好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