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时下农民庄户散养家禽家畜,通过高效集中规模化养殖,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效率。
一万鸡鸭,鸡生蛋蛋生鸡,周而复始,不用半年可以增加两三倍数量,猪一年可以生两窝,每窝五到八只猪仔,第二年就能翻上几倍数量。
不过当下的猪不似现代化催出来的工业化养殖,三个月就出栏,当下的猪还是原生态猪种,没有改良,生长慢,需要一年至一年半才能出栏,加之粮食喂的少,长肉也就慢。
但即便如此,当养殖进入良性循环周期,肉类的收入十分可观。
而佃户自留的七成稻谷,除了养家糊口,还能折换成铜钱,用以购买诸如肉类、布匹、灯油、食盐等诸多生活物资。
只有劳动者手头富裕了,有钱购买其他商品,其他各行各业才能给带动起来。这个道理百里燕当然知道,但陈韵风受限与时代的认知和理念的制约,远想不到良性循环的经济产业链所能产生的长远收益。
时下农民都是依附于官府和权贵的佃户,每一亩的税负高达四五成以上,战时甚至达到七成。
以七口之家纯以人力耕地计算,一年至多耕种二十几亩田地,薄田一季也就打两千多斤的稻谷,抛去七成的税负,留给佃户的只有七百多斤的稻谷,约合五百斤不到的精米,按两季算也就是一千斤左右的粳米,对于一个七口之家,这点收成还不够的生计。
即便是广信公治下土地肥沃,亩产两石的中田地税赋也要五成,三石以上的肥田则要六成,老百姓勉强算得上温饱。陈韵风乍闻百里燕只要三成租税,自然难以理解。
走出田间,正值烈日当空,二人回到村中来到益草堂。
屯垦村的益草堂甚为简陋,茅草搭建的棚户,勉强可以住人。百里燕一直寻思着明年手头宽裕些,让刘家父子扩充些人手,开一个砖厂烧砖,既能解决建房问题,又能对外出售,一举两得。
夏日炎炎,陈韵风平日斯文惯了,很少从事体力劳动,一圈走下来,已是汗流浃背。
凉棚下让萧儿拎来一个瓦罐,里面装满了雪白的冰块,见此一幕,陈韵风顿是吃了一惊:
“这是……冰!”
“正是,想来韵风兄从未在北地见过如此寒冰吧。”
“这……”
一股凉意袭来,陈韵风相信绝不是幻觉,肯定是冰。
陈韵风此来一是一看百里燕三个月里究竟干什么了,二是为昨日醉香居百里燕卖冰一事。
广信城第一大财东秦翰与广信公姜闵非同一般,百里燕贸然去醉香居卖冰,姜闵自然不信。本以为是百里燕托大作假,不曾想白花花一坛寒冰,不容陈韵风否认。
想到这里,陈韵风问道:
“贤弟,这冰从何而来?”
百里燕(既魏贤)神秘一笑,他道:
“韵风兄以为,一根寸银买十石寒冰,可值这个价?”
“贤弟是想卖冰?”陈韵风明知故问。
“正是。昨日进城刻意去了趟醉香居,在下以一锭金铤为质,与醉香居掌柜约赌。倘若我拿出十石寒冰,便以每日十石一根寸银的价格卖予他,韵风兄以为可值此价。”
“值,太值了。暑夜难熬,城中富户人家无不是费尽心思消暑纳凉,即便穷极心思,哪有寒冰消暑来的畅快。只是这寒冰如何才能运去广信城,贤弟可曾想过?”
“呵哈哈……”百里燕大笑:“在下自然有计。想那秦财东也是见多识广,他定也想不到我如何才能将这寒冰运去广信城。”
十石冰不过一千一百来斤,对于一个大户人家而言根本用不掉,消耗最大的还是公共消费场所和广信公府。只要用厚木板封以石膏,裹上棉被,用最原始的方法,再多的冰也能运到几十里外的广信城
中午简单用过便饭,陈韵风坐车赶忙回到广信公府,将屯垦村所见所闻详细道出:
“主公,魏贤卖冰一事绝非虚言,为此在下从魏贤手中弄来一石寒冰,还请主公过目。”
“当真?”姜闵不可置信说道。
“当真。魏贤将寒冰以石膏木板棉被包裹,即可防融化。途中一路颠簸,一石寒冰却纹丝不动。”
陈韵风令人将木箱抬入书房,隔着很远距离便已感到阵阵凉爽。打开被褥掀起木盖,可见一块雪白大冰躺在箱中。
“主公,如何。”陈韵风颇有些得意。
姜闵也是见多识广,冰也不是没见过,但在北地,却还从未见过冰。
“真乃神技也,可知魏贤从何处获得寒冰。”姜闵伸手去摸,一阵寒意涌上心头。
“此事倒未曾听他说起,但魏贤之才绝非浪得虚名,在下以为,广信城各村也当推行减赋养民之策,如此才可积蓄更多民力物力,为主公所用。”
“赋税一事当从长计议,孤自有主张。你方才说,魏贤愿以十石一根寸银的价格出售寒冰?”
“正是,十石一根寸银,算起来很是便宜。以公府内宅用度,即便一日十二时辰,十石寒冰也是绰绰有余。”
“嗯,你去知会内府,明日去屯垦村向魏贤购买十石寒冰,用以公府解暑。”
“诺!”
随后姜闵命人将冰凿碎,一部分送往正室何氏屋中,一部分送去了女儿姜蓉房中,留下几十斤继续存在书房,慢慢享用。
婢女将碎冰块盛入大缸之中,由仆役抬进了姜蓉小院。姜蓉刚从城东回府,正是大汗淋漓,换下男装,穿回女装,正欲前往小池塘乘风纳凉,此时游廊中迎面走来婢女与两个仆役,仆役抬着口缸,不等凑近,一股寒意顿时袭来,愣是让姜蓉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