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它。
在接下来的两天中,施奕文和赵士祯一同认真的研究起了“掣电qiāng”。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气密性,尽管它的在射击时泄出的huo yào燃气比想象中的要少。可是仍然对射程造成了影响。
为了解决气密性的问题,从加工工艺上来说,以这个时代的标准自然是没有改进的余地了,除非施奕文把它们拿到空间里,用现代机床加工。最后思来想去,也就是在子铳前方增加了一个牛皮环,以期尽可能增加气密性。尽管效果比不上橡胶,但总算还能起到一点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需要增加膛线。
膛线,任何一个稍微对武器稍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膛线的作用。膛线可以说是qiāng管的灵魂,膛线的作用在于赋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弹头在出膛之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在qiāng管内增加线膛不算很新奇的,早在几十年前的火绳qiāng时代,就已经有了线膛qiāng,只不过那时膛线是直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很快又发展出螺旋膛线,与滑膛qiāng相比,线膛qiāng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射程大、精度高,与有效射程不超过百米的滑膛qiāng相比,线膛qiāng可以在两三百米外准确的击中目标。
膛线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在历史上,它从未得到普及,倒不是因为拉制膛线困难,毕竟无论是在北美或者欧洲猎人们使用的都是线膛qiāng,它没能普及的最大问题是装弹困难。线膛qiāng之所以能射得远,射得准,是因为子弹在出膛前需要沿着膛线旋转,这就要把子弹嵌入膛线才行。这也就造成了装弹困难,甚至必须要用蛮力打击子弹使其变形镶入膛线,甚至有夸张的说法要用锤子锤进去,尽管后来通过子弹包裹皮革的解决了问题,但是它的装弹仍然比滑膛qiāng慢很多,甚至是不可以忍受的慢,因此在很长一阶时间于jūn_duì中都只是小规模的装备,仅仅只是用于狙击。
不过,对于后装的“掣电qiāng”来说,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心,它是后装qiāng,自然不需要考虑包裹皮革之类的问题,只需要制造出合乎口径的子弹,就足以满足需要。
但是,想要有膛线,必须要先制造出膛线机。
“要把膛线弄出来!”
打来掣电qiāng之后,看着光滑明亮的qiāng管,施奕文自言自语道。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头,制造膛线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工艺,甚至需要最复杂、最精密的设备,可实际上,对于工科生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在金属加工中有一种“内花键加工工艺”,就与拉制膛线的工艺相同。而应用在膛线上,只需要设计一种巧妙的拉床,将往复和旋转两种运动方式同时赋予一把特制的拉刀——这很简单。
只用了一天的时间,施奕文就拿出的膛线拉床所需要的图纸。纯机械式的拉床的结构很简单,不需要油压机。
一块充当导轨的钢板、一个固定的qiāng管夹具、一个沿导轨往复移动的拉刀台。再加上一个将圆形转盘的旋转变成往复运动的连杆,就构成了原始的机械拉床。圆形手摇转盘即便可以用人力,也可以用皮带连接水力传动轴。这样也就可以实现机械化生产了,当然现在并没有这方面的需要。
唯一困难的是如何让拉刀旋转,和内花键加工工艺中要求的一样,qiāng管是加工过程中必定是固定的纹丝不动的,加工旋转的膛线只有让拉刀旋转,而内花键加工工艺中,同样有加工旋转内花键的方法,只需要在拉刀后方增加一个齿轮,一截齿轮导轨,齿轮导轨上方连接呈固定角度倾斜的导轨。在拉床的往复运动中,通过齿轮导轨在上方倾斜导轨的作用下,上下移动导轨驱动拉刀后方齿轮旋转,如此一来,也就得到了所需要的往复和旋转两种运动方式的拉床。
原理很简单,任何接触过内花键加工工艺的,都知道它的原理,所需要只是将推动拉刀的油压机换成简易的机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