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些往日的“悉心读”、“静夜思”、“与心灵对话”——正如无声的春雨年年滋润着我的身心。如果说它们化作了维生素,营养了我的精神思想,那,的确十分恰当——就像人们常说的“精神食粮”;而这一个前缀“精神”,更赋予了它食物不可替代的功能:用了还在,取之不竭——这不,今天,这一本本日记,这一排排字行,甚至连同了我的指纹,都依旧可触可摸可识可辩;而这一次次回忆,一回回动容,亦如八月十五望月一般。
写至此,不由对近年来竟没有一本新添的日记而甚感遗憾。尽管已是信息时代,尽管万能的手机几乎已取代了纸笔;但那样一种“与心灵对话”的古朴方式却使人倍感留恋。如果说开通“微信”前的我——十数本日记的主人,一直是个勤勉的学生,积极的探索者:在阅读与思考中自信地成长;那么,今天,动辄玩手机的我,则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只碰撞在玻璃窗前的飞虫:在纷繁杂乱的微信息中耗去了宝贵的时光,几乎迷失了自我。
想到此,再回望书桌——那十数本日记,仿佛在微笑着对我点头,展示着阅读、笔耕的静美过往,散发着与心灵对话的缕缕馨香……啊,昨天、今天、明天——我恍然明白了它们的意愿:愿我重返阅读,回归经典;不负自己,不负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