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了lei了~加更lei了~
……………………
好莱坞的剧本,更像是一种“填空题”,形成行业标准的120页剧本,总共分为三幕,第一幕为开端建置,大概占据1到30页;第二幕为中段对抗,从30页到90页;最后一幕是结局,从90页到120页。
这中间还有比较重要的情节点,作为一个事件,承接三段的接合与转折,也作为剧情推动和间歇小高潮,第一个情节点往往在第25页到30页,第二个情节点则是在85到90页。
这其实就像是做一道菜,同样分三步,第一步交代这道菜所用材料并对其进行处理;第二步是做菜的过程;第三步则是揭开锅盖出锅,将这道菜的色香味全部的爆出给大家观赏品尝。
而那些情节点,就像是菜下热锅时忽然的爆发,或者加入料酒引火点燃之后的火光朝天……
只是相比于做菜,好莱坞的剧本模板要更加的规范,或者应该用死板来形容,据说如果编剧不按照这个剧本模板来写,即使再精彩的故事,别人也会连看都不看一眼。
这样做到底是好是坏呢?
有的人觉得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是在抹杀编剧的天赋,就像是国内的应试教育一样,很多天才编剧因此被埋没,而更多的编剧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宁愿压制自己的天赋,去写那些“应试作文”。
有的人却觉得这样做其实是应该的,因为这样的做法,让原本就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抽象和模糊的编剧这个行业与整个影视行业的对接变得更加顺利,在这样的模板控制之下,再不会有太多的夹杂了编剧自身想法的太过意识形态的东西被放进剧本中,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对剧本的理解就变得容易了很多。
这是矛盾的,而且这个矛盾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被调和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好莱坞的经典电影依旧在不断的出现,而且他们那种在各种规范之下形成的影视剧制作流程,也是非常值得各国学习的。
嗯,这里就说的有些泛了,毕竟我只是个熟练的厨子兼新手编剧而已。
………………
这是张步凡的读书笔记,就存在他的电脑里。
电脑几百个g的硬盘,被分成了4个区,cdef,被张步凡分别起名为系统、工具、娱乐和工作。
工作的那个盘里面原本有俩文件夹,一个是他在网上找的一些食谱,另一个放的是他对自己梦境的记录,原本就想起名叫“梦境”,后来觉得太抽象而且万一被人看出来也不好,所以最好起名叫“人物传记”。
之后,看电影的时候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的去代入和分析那些电影中的人物,于是又多了个文件夹,叫“角色分析”。
等到拍完《团圆》回来之后又多了个文件夹,叫“剧本”,里面就放了俩word文档,一个《斗牛》剧本,一个《团圆》剧本。
然后最近又多了一个文件夹,就叫做“读书笔记”,记录他从那些书里面看到的一些比较精华的地方,以及自己的一些心得和思考。
写完了,再读一遍,满意的点点头,同时还在思考,矛盾会一直持续,那自己到底应该是偏向哪一种呢?
其实这个问题就目前来说真不是问题,他可是王权安和金那的成熟剧本放在面前都不看,推开了自己写的人,真要给他竖立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他就不是天赋被抹杀那么简单了,而是压根就不会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