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封的室内场馆中,由于声学结构上的闭合,声音被很大程度上放大了,仅仅一万人,所制造出的声势却像是数倍于此。
想要听清楚粉丝们喊了些什么,根本是不可能的。
罗杰要的也不是什么答案,而是粉丝们的反应。
安妮的指尖重重地勾住琴弦,快速、强劲而致命的音符在扩音设备的作用下,瞬间压下了粉丝们的欢呼声。
虽然音符更加激烈,但歌曲的主题旋律并没有变化,乐队最核心的粉丝在几秒之内就分辨出了歌曲的来历。
《燃烧》专辑的第一首歌。
《绝不屈服》。
为了一个完美的演出首秀,乐队对这首歌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更快、更强、更富冲击力。
这样做会带来一些逻辑上的矛盾,但在现场,一些无关紧要的缺陷是可以忽略的,只保留歌曲本身的感染力,并最大化地强化它。
“你知道的,人生不会被上天安排。
我是领袖,不是在跟你开玩笑。
你尽你所能地付出。
我们生,我们死,因为我们从不屈服!”
罗杰的贝斯挂在肩上没有弹。
一手举着话筒支架,一手紧紧握拳,仿佛要用力击向前方的敌人。
舞台四周燃起熊熊烈火,在火光的映照下,罗杰的脸孔仿佛显得有些扭曲。
“道路已尽,
末日来临。
不为弱者,
只为勇者。”
安妮的指尖如同精灵一般,飞快地在琴弦上跳动。
在大段solo的间隙,罗杰深吸一口气,用尽全力,咆哮一般地喊道:“我们绝不屈服,我们奋战到底!”
仿佛是回应罗杰的宣言,理查森手中的鼓棒重重地砸在鼓面上,巨大的声响,让人的心跳似乎都停滞了一拍。
罗杰双手握着话筒,额头上的青筋鼓起,似乎要将自己的呐喊传递到地球的另一端去:
“追逐梦想,就像攀上高峰。
若要奉陪,我的心中燃起烈火。
过好我的一生,不是得过且过。
准备战斗,永不屈服!”
…………
在911之后,北美人对kong bu fēn zi的仇恨达到了顶点,战争支持率前所未有地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这样一首歌,天然就能引起北美人的共鸣。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确实,音乐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像电影那么严重,好歌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但一首符合当下社会形势,同时又足够优秀的歌曲,扩散的速度绝对会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在演出现场,对歌迷情绪的调动能力,也同样无比惊人。
若是球馆内的灯光亮起,拍下这一刻的画面,人们一定会非常惊讶。
上万张扭曲、愤怒、仿佛燃烧着火焰的面孔,简直不似人类,而是从深渊底层爬出来复仇的恶魔。
感谢华盛顿当局,提供了相当详实地数据,准确地描述了北美人当前的心态。
复仇的心态。
三位经纪人最先察觉到了这是可以利用的一点,提出了相关的计划,并在具备高度专业化能力的团队的帮助下,在短短两周之内,将这个计划完善下来。
如此,才有了这一场堪称完美的开幕演出,将现场歌迷的情绪调动到了极致。
乐队的表演看似即兴,实际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台词,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短短五分钟的演出,背后是超过一百人的团队,付出整整一周时间做出的详细安排,仅仅只是这一首歌的排练,乐队就花去了几十个小时的时间。
虽然看不到舞台下的情况,但从观众席上传来的声浪来看,效果也同样惊人。
若是罗杰摘下耳机,或许会听到前排歌迷的呼声。
“说得好,我们绝不向kong bu zhu yi屈服!”
“干死那帮碧池养的!”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
一个个粉丝表情狰狞地大声吼叫着,许多人不断挥舞着拳头,似乎迫不及待想要找人干上一架。
罗杰不关心北美人的战争,更不在乎北美人怎么想。
但却不介意在需要的时候,立场鲜明地站在北美民众的一方。
当然,罗杰给乐队的定位是主流摇滚乐队,而不是乔治-克鲁尼、阿诺-施瓦辛格那样的政治明星。
打个擦边球也就算了,涉及得太深入反而得不偿失。
耳机里传来舞台导演的声音:“2号计划。”
这话有些没头没尾,但乐队的几名成员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在先前预设的计划中,足足制订了五种不同的方案,在第一首歌结束之后,根据现场歌迷的反响,再决定采用哪一种。
从舞台上看向观众席是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清,但在后台监控中却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因此,发号施令的人必然是坐在后台,盯着监视器的舞台导演,而不是乐队自己来做决定。
2号计划的意思是,歌迷的情绪调动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加一把火,甚至要进行降温。
第二首歌开始,需要采取较为缓和的策略,以免出现粉丝过于激动的情况。
要知道,摇滚乐队的演出现场可不怎么安全,若是让粉丝们嗨过头,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像是乐队歌迷bào luàn,不得不出动swat镇压的情况,在摇滚音乐的历史上也不止一次发生过。
罗杰的思维转动得很快,只是停顿了几秒钟,就做好了准备,对身后打了个手势。
然后双手从话筒上放下,轻轻拨动琴弦。
短暂地低音旋律之后,罗杰轻柔地开口,低声吟唱:
“再靠近一步就可以进入我的意念,我睁大眼睛,毫无睡意,辗转反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