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都是浮动式的条款,但就算是五大巨头,也不可能让经销商签下一份非浮动条款的长期合约。
罗杰和胖子、安妮通过电话交换了意见之后达成一致,两家都可以考虑,但首选是阳光海岸娱乐。
事实上,在罗杰的评价之中,rs唱片和阳光海岸的得分差不多。
但后者是上市公司,资料的可靠性要更高一些。
前者是非上市公司,外人无法拿到最详尽、最准确的资料,哪怕是多管齐下地去收集,得到的资料也包含了很多例如“负债1200-2500万美元之间”的模糊数据。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靠性和可控性,自然是需要慎重考量的因素之一。
…………
“我们提议选阳光海岸的原因很简单。”
酒店的会议室里,罗杰强调着这家公司的优势:“这大半年来股市不景气,阳光海岸的市值现在只有6500万美元,就算是溢价的方式,我们买下它最多也只需要8000万美元,比rs唱片至少便宜了三分之一!”
自从2000年上半年纳斯达克崩盘之后,北美经济低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虽然没有再出现股灾式的大崩盘,但整体的走势依然是一路走低。
几个月前还值7000万美元的阳光海岸,现在的价值就只剩下了6500万美元,缩水近十分之一。
要知道,这才仅仅只过去了几个月时间。
与之相应地,或许是因为经过了一个年末结算的缘故,其负债从2200万美元减少到了2100万美元,虽然只少了区区100万,但多少也能省下来一些。
“但是这家公司最近五年都处于亏损。”
加里-贝尔还是更加看好rs唱片:“虽然每年都只亏几百万美元,但这也是钱。而rs唱片每年都有几百万美元的盈利。”
一来一回,相差就在千万美元级别,这还仅仅只是一年。
两家公司相差的价值,几年的盈利差就赚回来了。
在加里-贝尔看来,这笔交易无疑是很划算的。
“我们注资之后必然要大幅调整现有的业务,讨论过去的盈利能力没有意义。”
埃文-泰勒开口道:“《美国偶像》只要能做起来,足以确保这家公司能赚钱,所以我觉得rs唱片的优势不能算是优势。”
埃文-泰勒并没有提靠三支乐队自己的专辑赚钱的事。
开唱片公司当老板,可不是为了压榨自己的。
按照三支乐队之间的默契,乐队自己的专辑赚多少都归乐队所有,公司只收取少量的抽成以维持发行成本。
如果说将三支乐队的专辑收入全部算在公司里,举个极端点的例子,【金属猴子】乐队的专辑在某一年里产生了亏损,而【a】乐队的专辑则在同一年里赚了1亿美元。
结果赚的钱还要大家平分,埃文-泰勒他们肯定会产生不满,迟早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闹出矛盾来,合作开公司反而会成为一件坏事。
毕竟,三支乐队虽然咖位差不多,但赚钱能力和咖位却不是完全划等号的。
至于唱片公司的利润,和其它任何一家主流唱片公司一样,去挖掘、培养新人,然后趴在他们身上吸血。
至于新人怎么来……
不是还有《美国偶像》吗?
“而且阳光海岸的北美发行能力是三家公司里最强的。”
罗杰强调道:“它和包括百事达在内的近一百家经销商有长期合约,单单只是剩余合约期限还有十年以上的,就有72家。”
对于一张专辑来说,愿意铺货的经销商数量越多,自然越容易拿到更高的销量。
如果一座城市里只有一家零售店卖某张专辑,它的质量再怎么好,销量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歌迷愿不愿意穿越大半个城市去买一张cd是一回事,关键是覆盖面太小的话,歌迷甚至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找。
总不可能在广告上贴上每一家零售店的地址吧?这得占去多少版面?都够印出一本宣传手册了,哪怕是纯广告的报纸,也不会接这样的广告。
“那海外发行呢?”
加里-贝尔又提出了rs唱片的另一大优势:“阳光海岸可没有海外发行能力。”
“海外发行不可控因素太多。”
罗杰摇摇头,又拿出当初说服理查森的那套说辞来。
争论了片刻,加里-贝尔无奈道:“好吧,你说服我了。”
“那我们就这么定了。”
埃文-泰勒开口道:“就选阳光海岸,至于具体的操作,让专业人士去做,我们只管掏钱。”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一点众人当然不会有什么意见。
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全才,除了爱迪生那个挂b。
几支乐队所有人擅长的都是摇滚音乐,而不是商业。
以罗杰三人为例,就算是最擅长商业运作的胖子,也只是懂些皮毛,真叫他去操作一宗上亿美元的收购案,这胖子也玩不转。
把握一下大的方向还行,至于具体的操作,肯定是要找其他人来做的。
“普华永道有这方面的服务。”
罗杰提议道:“收购操作以代理人为主,普华永道做技术支持和财务监督。”
普华永道的收费虽然昂贵,但无论是能力、服务、或是信誉,都值得信任。
一旦收购成功,普华永道也会成为唱片公司的财务监督和管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