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电台司令乐队自己,也无法再次复制这张专辑的成功。
可以说,在整个九十年代的摇滚乐坛,没有任何一张专辑,能够比更加完美、更加令人为之痴迷。
唯一可能带来麻烦的,就是这张专辑“反乌托邦”的主题。
所谓反乌托邦,就是和“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截然相反,通常表现为反人类、极权政府、生态灾难或其他社会性的灾难性衰败等等。
例如电影的背景,就是典型的反乌托邦式社会。
反乌托邦主题在全世界都非常的盛行,受众极为广泛。
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资本主义、财团、金融寡头发展到极限,便是会让整个社会进入“反乌托邦时代”。
甚至于,自从等著名的反乌托邦作品诞生之后,由于对“反乌托邦”的恐惧,更是加剧了平民阶层和“上流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自然而然地,后者对于各种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都是不可能有什么好感的。
不过,看看文学界和影视圈里层出不穷的反乌托邦作品就知道,没好感是一回事,但这并不影响那些“资本家”们利用反乌托邦主题的流行,去大举的圈钱。
至于所谓“上流社会的感官”?
在绿油油的美元面前,谁在乎这玩意?
罗杰也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便是将题材方面的顾虑抛到脑后,选定这张专辑,作为下一张的作品。
自然,专辑的名字不会再叫。
这个名字出自著名的科幻小说当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好的,电脑,我现在要全手动控制!”
正是这句台词,触发了电台司令乐队对于科技生活的思考,从而创作出了这张“科技控制人类”的反乌托邦专辑。
在九十年代,“电脑”这个单词,也是科技、未来感的象征,用作专辑的名字,没有任何的问题。
但现在已经是2013年了,电脑早已普及,只是一件普通的家用电器而已。
在专辑命名的选择上面,罗杰主要考虑到的是两个方向。
要么延续电台司令乐队原本的思路,用某件“科技感十足”的物品来为专辑命名。
要么,就是强调“反乌托邦”的这一主题。
在和乐队成员进行讨论之后,最终一致决定选择后者,用,为这张专辑命名。
完整的名字是。
这个名字来自于三十年代,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经典小说。
这本书是“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之一。
书中所描绘的,便是一个看上去美好而和谐,但实际上却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未来世界。
或许东方的很多人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但在西方,这本小说的影响力却是极大,哪怕是没看过小说的人,一听到这个名字,脑海中也会构筑起一个反乌托邦世界的模样。
用这个名字来为这张专辑命名,便是为了强化专辑“反乌托邦”的这一主题。
“哇哦,这歌词可真尖锐。”
胖子看着罗杰拿出的曲谱,不由得发出一阵阴阳怪气的“赞叹”。
顿了顿,胖子看向罗杰,反问道:“你是不是忘了,现在你也是资本家的一员!”
胖子显然是在开玩笑。
罗杰闻言,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安妮却是插话道:“现在白左圣母这么多,反乌托邦主题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藉由“反乌托邦”这层外衣,将这张专辑与自由、人权之类联系在一起,对于这张专辑的“格调”是很有好处的事情。
经过这些年的“商业熏陶”,乐队众人在营销运作方面的眼光都是很出色的。
在看到罗杰拿出的曲谱、歌词之后,只是很短的时间,安妮就从中发现了这个非常合适的宣传点。
“我也是这么打算的。”
罗杰点点头,说道:“具体的计划还是让公司的人来做吧,咱们就别瞎操心了。”
稍微停顿了一下,罗杰又说道:“这里只有曲谱,编曲方面我还没有仔细完善,只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剩下的就交给你们来搞定吧。”
所谓的“初步的想法”,其实就是电台司令乐队的“原版”。
但乐队并非是电台司令,在制作这张专辑的时候,肯定是要根据乐队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或大或小的调整。
不过一般来说,也只是在编曲上做一些小的改动,不会进行“大修”。
一般来说,一支乐队,在编曲的过程中,都是全队成员一起参与进去的。
根据不同乐队的情况,或许有主次的区别,但通常情况下,很少会将某个成员排除在外。
哪怕,是在乐队里“地位最低”的主唱,也是会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的。
不过,在这张专辑上,罗杰却是不打算参与到编曲的工作当中去。
至少是不打算全程参与。
胖子显然听出了罗杰的言外之余,不由问道:“你有别的事要忙?”
“这张专辑之后,剩下的就是最后三张的专辑了。”
罗杰随口说道:“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做完之后,隔上一段时间,大概一两年左右,剩下的三张专辑我们直接以类似三部曲的形式一起发行。”
说着,罗杰耸了耸肩,又说道:“我得从现在开始,就为最后的三张专辑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