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十常侍从中作梗,这场交流会十分成功。
从农庄回来后的第二日,糜荏上书刘宏,请求朝廷在中原及以南地区推广秋稻,在全国各地推广各种农具、以及水车灌溉。
他建议朝廷颁布律法:
将原本每年种植的一季水稻改成二月耕种早稻、五月丰后即刻耕种晚稻,每年征两季粮税;征用各地铁器、木器等工匠坊建造一批农具,以低价售与士族、百姓。
秋稻的粮种可以由朝廷出资购买,纷发各处,靠增加税赚回;亦可由士族自行购买,如此税保持不变。
至于农具,士族权贵的土地多需求便大,是主要购买力;普通百姓土地少,可以一个村落凑钱买几套,轮流使用。
若是实在买不起,那么百姓可以申请赊账使用,每年多交粮税直至朝廷回本钱。
与去年的这个时候完全不同,这会没有一人跳出来反对糜荏。
事实上百官在听到这份建议时,几乎都是举双手赞成的。于是无数人拥护之下,这两项利国利民的大政策得以最高的效率,顺水行舟地实行下去。
官吏们最终商议决定,这几年由朝廷统一向交趾商贾征、购买粮种,运往各处发放种植。粮种短期之内应当是稀少的,但预计种植三、四年之后便可以初步规模化,最终以粮税抵还。
听到这个方案,糜荏没有丝毫意外。
统治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在上述方案中士族与权贵几乎规避了所有风险。短期之内无法回购买粮种的钱,这一部分的损失由朝廷承担。
甚至在将来若是秋稻的成不好,他们更可能会剥削百姓那部分入,用以缴纳粮税。
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毕竟这个时代的能量大多集中在士族身上。
太过理想地想要造福百姓、远离士族,不仅会导致失败,甚至还会危及性命。
典型正如王莽。
两百年前西汉走向末路。当时土地被权贵豪强占有,百姓无以为生,只能沦为奴隶或着流亡为贼寇。于是王莽在篡汉之后,发布了新政:
恢复井田制,将士族们权贵豪强手中的土地重新分配,归还百姓;将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等买卖从商贾手中回,归于朝廷充盈国库;再废止奴隶制度,颁布各种压制贸易的政策、平衡物价,以防商贾剥削……
他的本意是想让世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奈何王莽本人过于理想、不切实际,又操之过急,反而使得矛盾激化,最终被士族联手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