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辆大大的,长方形的车让他感到新奇,他上去以后左摸右看,差点错过了下车的一站。
回家以后,他父母看到他,皆是吓呆。
他妈坐在沙发上哭,他爸抱著她安慰,刘叔叔在客厅里踱步,一遍一遍报警。
“你们在干嘛?”
回应他的是他爸的无影脚。
他被他爸打得第二天几乎下不来地。
他真的很有讲故事的天赋,白馨听得想笑。
“你知道为什么我爸快五十了身体还倍儿好吗,以前跟我一块锻炼。怎么锻炼?就天天围著我家楼下那健身器械,追著我跑。”
车开过r大东二门,阳光正好。他把她护在怀里,她的手抓著他的手臂,肌肉绷紧,硬邦邦的。 “真的,早中晚三次,跟吃饭一样,雷打不动,偶尔还来个加餐。”他反手拍拍自己后肩,笑,“就这儿,最结实。不是练的,被我爸打出来的。”
是他太不懂事了。 她想。
她自诩她的内心已经相当叛逆了。
但是她真的没那个勇气能跳起来和父母对著干。
她很久以后才想明白,他这种性格的根源在哪里。家庭的教育理念偏向西化,但是父母却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像西方父母一样,给予孩子充足心灵交流和精神关怀。
过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过于贫乏的落实能力产生矛盾,塑成了现在的他
兼具国外小孩的桀骜、无畏,但是却有比国内传统教育下小孩更加根深蒂固的反叛情绪。
“你呢?”他问,“你爸妈也这样吗?”
她摇摇头。
她家是再普通不过的传统教育,没那么多戏剧性的情节。小时候也是打的,她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她考试作弊被他们知道了,她爸狠狠教训了她一顿,她妈拦著,她也不敢跑,就默默哭,她爸心疼了,一边哄她一边见缝插针地教育,她最后道歉,抽噎著保证没有下次,总算翻篇了。
初中开始就再没打过,原因是“女儿长大了”。
于是变成了啰啰嗦嗦、絮絮叨叨,她爸自称那是“父爱深沉的谆谆教诲”。
这么看,她得到的关爱远比周起多尽管有些来自父母关爱她并不那么想接受。
这种“不想接受”是代代相传的,或许她的父母也曾体会过相同的感受,但又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这条老路。
周起有点向往地看著窗外:
“我爸从来不会对我低头的”
他又倏尔意识到,他也从来没对周国森妥协过。
更别提向他道歉了。
父子如出一辙。
每一次吵架都是以冷战结束,什么时候结束冷战?
他缺钱的时候。
那时,周国森就会好整以暇地坐在餐桌上,等著他尴尬地开口。周国森有一点好,他从不旧事重提,但他的眼神总在一遍遍提醒周起他又输了。
其实输赢哪有什么定夺,只是他爸的背永远挺得特别直,所以他总是在气势上先输一头。
他忽然想起来,他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没给周国森打过一个电话了。
---
晚上吃完饭,又是床上一顿翻滚。
“真不能再喷床上了……”她颤抖地说,“湿,睡著难受……”
他说行,把她拽下来,站著做,把她按在墙上,一遍一遍折磨她花心。
她抱怨腿疼。
他又说行,把她两条腿抱起来,环在自己腰上,她被这种无所倚靠的危险姿势刺激得尖叫,汁液流到他腿上,沿膝盖滑下去。
“不可以!太大太快哥哥……”
“为什么不可以?”最后一次终于又回到床上,他咬她后背,“套多的是……”
把她弄到昏昏沉沉地睡过去,她都忘了上第二天的闹铃。
“真的要七点半叫我……”她用残存的意志抓他的手指,“我要上课……”
“好好好。”
他抱著她,感到踏实,又盼望这一刻停住。
太不真实,像是他做的梦。
他去吻她的额头,她没动,已经累得睡著了,脸在他调暗的灯光下平和宁静。
他一直看著她,看了好久,才下床。
他走到阳台上,关好门。窗外的城市灯火闪耀,跟英国不一样,英国的晚上过于安静,过于寂寥。
他从手机里找到“老周”这个联系人,大拇指悬空在上面,思索片刻,才按下去。
他爸几乎是瞬间接了电话。
“什么事?”
没事不能给你打电话?!你比总理还日理万机?!他心里一股火。
他想起他跟白馨的闲聊。
“为什么会没话说?”她反问,“能说的事情太多了,光是学校发生的事,买了什么东西,吃了什么……”
她逐一列举,最后叹了口气:
“就是没话说也要说啊。他们其实也没那么想听,只是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而已。”
“喂,那什么,你是不是在工作?”他粗声恶气地问。
他爸顿了一下。
“你又缺钱了?上周不是刚打过吗?”
“我不缺钱!”
两人都有片刻的沉默。
该死,他想,随便说点什么!
“我妈胃还疼吗?”他问。
“她自己说是小病,我上次让她去检查,她也推掉了。”周国森笑了一下,“你要是关心你妈,你应该亲自问她。”
他还笑?
他很得意吗?
“……或者回家看看。”周国森平静,“我知道你回国了。”
周起一愣。
他说不清当时为什么拿他爸的副卡买了机票,明明他有自己的卡,高限额,随便刷。
那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他又想让他爸知道他回来了,又有种表现欲:
周国森,我刷你卡买了票,就是不来看你,你能把我怎么样?
“或者回家看看。”
在他爸这句话面前,他觉得那样的自己是如此可笑。
“我……看著办,看我时间。”周起握紧了窗沿的栏杆,干巴巴地,“我没事了,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