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高兴不已。
“行,以后咱们村所有秸秆都卖给你们。”
“要是秸秆都能卖出去,那咱们一年岂不是能收入好多钱了。”
见众人激动,张铭也将收购的秸秆种类以及品质要求跟大伙仔细说了说。
众人心里一琢磨。
这要求可不低,但自家也有一些存着烧火的秸秆,划拉划拉也能卖点钱。
至于以后烧什么?
漫山遍野都是树木,还愁找不到柴火烧吗?
跟众人说话的功夫,一个四五十岁,头发花白的男人跑了过来。
“同志,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我是村支书。”
大大喘了几口气,男人继续说道:“听说你们是来拉秸秆的?你们需要多少秸秆,我们得留些喂村里的牲畜,能匀出来的可能不多。”
听男人这么说,村里的知青们就知道支书也以为是白拉秸秆,不想让部队拉太多。
有人赶忙走到支书身边小声提醒道:“支书,给钱的,一斤秸秆一分钱。”
什么?
一斤一分钱。
村支书不大的小眼睛瞬间亮堂起来,态度积极又热情,一把抓住对面小战士的手,话语一转。
“但是呢,咱们村那可是积极进步村,国家有需要必须全力支持,不知道部队需要多少秸秆?”
张铭有些懵,但伸手不打笑脸人,笑着回道:“只要质量符合要求,有多少要多少,我们今天先收一部分,还有多的村里可以自己组织人送到军区饲料厂去。”
“饲料厂就在上林公社五大队第三小队南谯村附近,你们去了问问就知道了。”
支书连连点头,“南谯村我知道,走走走同志,带你们看看咱的秸秆。不夸张的说,咱村的秸秆那绝对是十里八乡最好的。”
“……”
村民们一脸茫然,他们怎么不知道村里秸秆这么好。
村支书带着几个士兵向村里走去,边走边介绍村里的情况,同时打听部队收这么多秸秆的目的。
听到小战士和村民们七嘴八舌的解释,村支书脸色越发高兴了。
和村民不一样,作为村里的书记,他对村子粮食产量是最清楚。
没有天灾的情况下,村子粮食产量基本恒定,每年粮食产量大概52万斤。
一般来说,有多少粮食就有多少秸秆,52万斤粮食就有差不多将近60万斤秸秆,全部卖掉就是六千块。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额外经济收入,大米1毛2一斤,六千块可以买5万斤大米了。
村子打谷场。
这里是村里每年晾晒粮食的地方,空间非常大。
了解情况之后,村支书带着士兵们看了看村子储存的稻草和麦草,然后将村里所有人召集起来,让想要卖秸秆的村民赶紧行动起来。
趁着今天部队的车在,赶紧捆扎好,拉过来卖了,不然以后就得自己拉过去卖或者集体这边统一找人运。
半小时后,几个士兵回到军车旁,村民们也一个个排起长队卖秸秆。
村集体储存的秸秆有些多,村支书也得合计到底有多少可以卖,多少得留给村里的牲口。
暂时决定今天不卖,过两天组织人拉工厂去。
“一百斤,1块钱。”
“两百三十斤,2块3。”
……
村里称猪用的大杆秤一次次抬起又放下,后勤小战士也一次次报数,当场结算,拿到一张张崭新的大团结,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