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林琛所料,一千本复习资料在书店开售后,市民反应热烈,所有人都跑进书店疯狂抢购。
有的自己用,有的则是买来送人。
两块五一本的书,对于沪市这种曾经繁花都市,简直就是白菜价。
这里的工人平均工资,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在四五十以上,生活水平也领先全国,很多家里已经有了电视机,录音机,有的家里甚至出现了洗衣机。
林琛看着半天时间,销售一空的货架,感叹这次选对了地方。
半天没有露面的杰克,赶紧出来跟林琛握手:
“太意外了,林先生,你们的书受到了大家热烈欢迎。下一批书,你们什么时候能到?”
林琛巧妙地抽开手,这杰克一下变得太热情,他一时有点接受不了。
“我马上安排,下一车三万本,明天就到。”
不知为何,林琛看到资料火爆销售的场面,他反倒不急了。
先让市场发酵一下吧,一千本不算什么,几万本书一下投入市场,才是考验的开始。
他查了沪市相关地方志,现在的人口有一千八百多万,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需要这本书,也有十八万。
何况,沪市向来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城市,青年人占比至少在百分之二十以上,那就是三百六十万。
高考时间已经确定,在十二月初,现在已经开始填志愿,还有一个月的售卖黄金期。
他在沪市找了一个招待所,安心住下。
又给沈波去了电话,让他尽快安排生产,能生产多少就多少,不要怕销售不出去。
然后每三天往沪市发一辆卡车。
卡车上配两个司机,轮流开,中途不要停,身上带枪,如果有人抢劫,和对方火拼。
沈波接到电话,开始找各部门主任开会,下达任务。
原料科汇报,现在的纸张,只够再印十万本。
印刷车间汇报,人工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身体要承受不住了。
装卸车间也添乱,缺人!严重缺人!
沈波要人事科,赶紧和原来的同事联系,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以两倍工资紧急召回。
同时,他让姜宁赶紧在乡下找人,谁要是愿意来,只需要实习半个月,如果通过考核,马上转为正式工。
姜宁马上找到了易勇,让他帮忙宣传找人。
公社喇叭一响,整个公社的人都知道了,纷纷来报名。
当然,刘芳帮她登记,通过简单提问进行初步筛选。
年龄在十八到四十之间,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能有机会去参加培训。
王秋菊自然也在报名之列,兴冲冲跑来。
姜宁知道她就是那天上家里的人后,马上答应了。
“姑娘,给你这个机会,你可要好好学,如果通过不了实习期,一样不能留下的。”姜宁嘱咐她。
王秋菊举着拳头点头:“嗯,我会努力的。”
很快,被选出来的二十个人,坐上手扶拖拉机,被姜宁带到了印刷厂。
加上召回来的老工人,队伍立即壮大了不少。
沈波让人事,讲这些排好班,既要确保大家休息时间,又要让机器充分运转。
印刷厂顿时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