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篆有点为难崇祯,那就来一手楷书吧。
“军机处”三个大字,崇祯皇帝饱蘸浓墨,一挥而就。
他也没有在心中构思布局,讲究的就是随性自然。
写出来的三个字,崇祯自我感觉良好,已经是超常发挥。
虽不比名家名作,也是自带一股飘逸阔达。
让他再写一遍,绝对写不出来一样的三个字。
群臣见了皇帝的墨宝,纷纷拍手叫好,倪元璐也是一样。
皇帝的墨宝,其实水平也就那样,勉强中看,勉强能挂的出去。
要是别人写的,那指定被众人嘲笑书法不到家,不自量力。
可正因为是皇帝的墨宝,它就拥有了特殊的含义,看着看着就顺眼了。
这是一段小插曲,御前茶话会议还要继续。
崇祯啰里啰嗦一大堆,众人是听得那是一个心惊肉跳,心情和坐过山车一样。
在场的众人都知道上了崇祯的这条船,就再也下不来。
是崇祯给了他们第二次政治生命,不听话,崇祯也能再给他们掐灭喽。
可要是得罪死了全体士绅阶层,百年之后,他们的后代可就成盲流贱民了。
他们还是想做点最后的补救措施,缓和一下未来可能失败,导致的凄惨至极的场面。
再说,大家都觉得大明的局面,还没有皇上说的那样悲观。
看着气氛沉闷,作为帝党新一任领jūn_rén物,崔呈秀出头说道。
“陛下不必如此悲观。
依臣看,局势还没有到危如累卵的地步。
我朝地域广阔,亿兆百姓,天天什么样的情况都会有。
圣上仁德,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照顾到。
历朝历代,就是江南水乡,湖广鱼米之乡,也难免有天灾人祸,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现象。
青黄不济的时候,府城省城都会猥集很多流民。
只要官府组织开仓发粮,大户们踊跃搭粥棚赈济灾民。
等熬过这段青黄不接的时间,待到来年春种时刻,他们这些流民自然就会散去。
每年各地上报的天灾,需要赈济的奏折,数不胜数。
朝廷内阁户部自有,相应的流程措施去应对。
只要官府和当地士绅做好赈灾,就不会出现大股流民现象,更不会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
陛下实在不必太过忧虑。
至于小册子的事情,臣等请陛下放心,只要陛下一声令下。
臣等愿意粉身碎骨,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既然结果不可避免,那态度必须要拿出高标准来,崔呈秀就是这样想的。
崔呈秀对于流民的事情,说得笼统,说得轻飘飘。
其实这就是他真实的看法,农民造反成功,已经是两百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他也是个士大夫地主,屁股决定脑袋,不知道现在的既得利益阶层,实际上已经坐在了火山口上。
崇祯也不生气,他知道这是朝廷乃至地方上官员的主流看法。
些许流民,自然社会现象,不足为患。
崇祯是先知,手下的人又不是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