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远去了省城,开启了一学期回一次家的模式。
杨文珍就开启了每个周末都去县城帮忙的模式。
说到底,做父母的,总还是希望能多看看自己的孩子。哪怕孩子有点糟心,看见了就想打,但看不见还是会想念。
杨勇和李晓西现在开明的很,杨文珍也愿意多去俩人跟前儿尽尽孝心。顺便帮忙规划一下杨记的未来。
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杨勇和李晓西选择在本地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在这儿熟门熟路,感觉自在,暂时不想走出舒适区,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到儿女的安排。儿子只是去上学,未来究竟如何,暂时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女儿可是在这儿端着铁饭碗的,如果不出意外,会在这儿过一辈子。他们留在本县,也是和女儿作伴。就算以后杨文远毕业留在省城,那他还要结婚生孩子组建小家庭的,就让他跟自己的小家好好过吧。
他们尽到做父母的义务,等儿子结婚的时候,该出聘礼出聘礼,该备房子备房子,但是就不跟他们一起生活了。他们不掺和儿子和儿媳妇的事儿,儿媳妇也别管公婆和大姑姐的事儿。大家保持适当的距离,各自安好。能亲密最好,不能亲密也没关系。
女儿不嫁人不生娃的,做爹娘的还是得护着点儿。
这两年,杨勇和李晓西一边做生意一边看书学习开阔眼界,他们是真的想通了。父母总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这所谓的“好”并不是孩子想要的,那么,就会变成绑缚在孩子身上的枷锁,反而成了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在外面会受到伤害,担心孩子的一些选择会被外人指指点点,担心孩子会承受不住这些压力和伤害,为了让孩子免遭这些,他们首先对孩子指指点点,强行改变孩子的想法。为了不让外人伤害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率先下手伤害她。
仔细想想,这种做法难道不是违背了爱孩子的初衷吗?
大概在孩子眼里,父母的指指点点比外人来的伤害更大。而如果能够得到父母全心的爱和支持,那孩子就会有更多勇气去面对外面的风风雨雨,会有更豁达的心境,也不会受到外面的伤害了。
这些考量,杨勇和李晓西没有说出口,但是杨文珍看的明明白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改善的。他们可以互相抱怨,互相伤害,但是只要换一种思路,他们也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成就。
杨勇和李晓西,现在就是人间理想型父母!他们家的每一个人,都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韧,内心也更加柔软。
知道了俩人的决定,杨文珍抱着李晓西撒娇:“妈,要是你们以后去省城,一定要带上我啊。我这个老师,工资又没多少,是随时都可以不干的,到时候你养我啊。”
李晓西一边笑话她“你多大的人了,还跟我这儿腻歪”,一边抱着她不撒手。
她伸手揉搓着女儿软软的发顶,心里一片安宁。
杨勇在旁边看的羡慕不已,可惜女儿大了,不能跟他这个老父亲这般撒娇了。但是感受着女儿对他们俩的亲近,他心里也是高兴得很。
杨文珍帮着跑了各种手续,建起了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还给他们买回来各种流程管理、风险控制、品质把关之类的书籍,给俩人找点精神慰藉。
老父母还是有点保守的,最起码对于贷款创业这事儿就接受不能。在他们看来,有多大的本事端多大的饭碗,他们宁肯一点一点的扩大规模,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下走。先试试水,如果真的可行,再扩大规模也不迟。
杨文珍当然没有意见。她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让他们的人生更有奔头,又不是真的想要发展什么宏大事业。主次关系还是要搞清楚的。在这些小事情上和父母别苗头,不值得!
说实话,杨勇和李晓西的事业心可比她大多了。人家只是不想一口吃成胖子,但是最终目的还是要吃成胖子的,只是需要细嚼慢咽、多吃几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