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碧水日光辉,太公垂纶意自悠。
直钩无饵心无欲,静等鱼儿自在游。
世事纷纭似水流,一蓑烟雨任飘摇。
太公笑看红尘事,静悟天地玄黄道。”
姬昌沉浸在那悠扬的山歌之中,歌词中的意境如涓涓细流,缓缓流入他的心田。
他微微阖上双眼,仿佛能够看见那渭水河畔,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持直钩,静静地坐在河边垂钓。
那直钩上竟无鱼饵,然而太公的神态却是悠然自得,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姬昌被这种超脱凡俗的姿态深深吸引,喃喃自语道:
“太公垂钓,有鱼钩,却是直钩,且没有鱼饵。这种独特的方式,不禁让本侯思考其背后的深意。”
“他为何如此自信,能够笑看红尘中的百态人生?定是因为他有着洞察一切的智慧与胸怀。”
一旁的散宜生,听着姬昌对那山歌的赞叹,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与思索。
他微微侧过头,目光落在姬昌那沉思的面容上,心中不禁泛起涟漪。
于是,散宜生拱手行礼,恭敬地说道:
“侯爷,既然您对这首山歌词如此感兴趣,那臣便下去探寻一番,看看能否找到这歌词的写作者。”
姬昌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他微微颔首,点头回应散宜生的话。
散宜生得到姬昌的许可后,便转身离开马车,向着那山歌传来的方向走去。
少顷,散宜生沿着山路而下,顺着歌声传来的方向,穿过了一片茂密的树林。
终于来到了一个开阔的河滩边。
河滩上,几位渔夫正围坐在一起,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的笑容。
散宜生踏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这群渔夫中间。
他身穿一袭长袍,气质儒雅,与渔夫们的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散宜生拱手向渔夫们行了一礼,微笑着问道:
“诸位,适才我听到了一首动听的山歌,歌词深邃,意境悠远。请问刚才那首山歌是你们中谁人所唱?”
渔夫们纷纷抬起头,好奇地打量着这位不速之客。
其中一位面容和善、须发皆白的渔夫微笑着回答道:
“哦,那首山歌啊,是我们几人一起唱的。不过,这歌词可不是我们写的,而是出自姜太公之手。”
散宜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继续问道:
“姜太公?敢问这位太公是何许人也?”
渔夫们相视一笑,默不作声。最终,还是由那位须发皆白的渔夫解释道:
“姜太公,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那位老者。自从他来到渭水河畔,每日都会来到这里,风雨无阻,静静地坐在河边垂钓。”
“哦?每日都来吗?”
散宜生不禁有些惊讶,随即又好奇地问道,“那他钓到了多少鱼呢?”
渔夫们相视一笑,纷纷摇头表示没有见到姜太公钓到鱼。
那位须发皆白的渔夫继续说道:
“正是奇怪,他钓鱼用的竟是直钩,而且从不用鱼饵。”
“我们一开始也是好奇,便上前询问他。你猜他怎么说?”
散宜生被渔夫的话勾起了浓厚的兴趣,他摇了摇头,示意自己猜不到。
渔夫轻捋胡须,缓缓道:
“他说,他所钓的鱼,非河中之鱼,乃是‘愿者上钩’的鱼。”
“我们当时都听不明白,只觉得这位太公真是奇怪得很。”
散宜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钦佩的光芒。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能够感受到姜太公那种超凡脱俗、不受世俗束缚的气质。
散宜生向渔夫们道谢后,转身离去,他将所闻一一告诉姬昌。
姬昌听后,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
他感叹道:“这位姜太公虽然身处凡尘之远,但却是有大智慧之人,真是难得啊。”
于是,姬昌便带着散宜生前去姜太公垂钓之地探访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