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车停稳后,车门打开,热浪立刻迎面扑来,人瞬间像置入蒸笼一般。当时的东莞长途汽车站,位于海关站旁边,是个临街的大院,东侧的门是入口,西南大街的南门,是车站的出口。跟踪着大包小包的人流,我和刘同事走出车站,来到了街前。由此刻,是下午五点多了,首要,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夜宿的招待所,经打听,知道比较正规点的旅社,在东莞市工会大楼的附近,我们过了连接车站立交桥,到了对面,顺着整个南面,正在拆迁而围起来的栅栏,一路向东,绕过尚未完工的环形天桥,再东,过了十七路班车的停靠点,回到刚乘车经过的y型路口。其实y型路口的左边,是一条下坡的路面,不是很平整,y型右侧,是一条往东南的主街道,y型的下面那条路,就是我们刚才通往车站,返回走过的道路。当时东莞的工人文化宫和工会所在地,就在y字的交汇处。进了工会的招待所打听,当时,一晚每位十五元的双人普通间,已经是比较贵的了。我和刘智登记了一间客房。这里的招待所,总共有六层,建筑为环形建设,每层房间的走廊,在屋子的外面,颇有点欧式的式样,水房和厕所为共用,整栋走廊围成一个口字型的里圈,从上可以看到进来的大院。
放好行李后,痛痛快快地冲了个冷水澡,换了件衣服,出了文化馆。我们就去了y型街道的右侧大街,其实说大街,也就够两辆车并行那么宽,街道中间高,两侧地势低,临街的铺子,很像在坑底一样,要去那里,都要下一个深下去的台阶,西面的深度比东边普遍浅点。我们找了家简单的饭馆,要了两元钱的盒饭,外加一碗汤,算是才补了中午饭。其实,这条街是机电和工具一条街,中间零星的散布着几家饭馆和印刷名片的铺子,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临街有很多的职业介绍小店,店外都矗立着个黑板,上面刊登着一些招工需求的信息,屋子里,有接待的几张桌子和电话之类,工作人员在门口忙乎着,招揽路过的人群,也有背包的人,主动上前寻求职业介绍的。我们只是在招工信息前看看,每逢此刻就有工作人员上来搭讪,但当得知我们是旅游考察的,都没了热情,便去招呼别人了。我们就得以观察信息需求的宣传。这里大部分的职业介绍,都是私人开办的,无论是从他们广告板宣传看,还是从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口述中,他们似乎都掌握了大量的用工信息。另外,在临街的广告牌前,贴满了红纸的招工信息,有些干脆把之前贴给压上。广告栏前,往往都是围着人,有看的、有议论的、也有拿个小本子认真抄写信息的。经过观察和询问,这种看广告栏,也是当时一种求职的方法,记下联系地址和电话,很快在旁边,租用打电话的地方,就能依照所留下的电话,去联系厂家,据说,首次要弄清楚人招收满,还是在继续招聘中,再论下面的事情。
大街上,不时有摩托驶过,因为在东莞的大街上,当时除了公交车外,大多都是打摩托车去目的地。摩的司机,大多是操着广东本地口音,他们管这叫白话。第一次听说白话,还以为是大白话的意思,真够笑人的。他们经常在路口、旅馆、车站、商店和人聚集的地方,等人搭客,所以摩的运人,在东莞当时是一大街景,这和内地当时以自行车为主,几乎对等的普及。摩托车带人的收费标准,往往是先大家讲好价,普遍是三站之内三元的标准。为了多拉人,摩的司机往往会在后面搭上两个人,当然前提是同行同路也愿意。
工人文化宫后面,临近运河广场的地方,有很多临时搭建的职业介绍点,我们就徒步从文化宫南面的小道,绕到它的背面。这里是一块空地,据说要建新的广场,刚平整后的土地上,建起了一个中间窄道的小街,有点旅游景点的铁皮棚,这里两排都是如此。各家门前,都是各种情态填写求职登记的人,有蹲在地上把纸衬在膝盖上写的、有爬在铺柜或小凳子上写的,还有干脆站着把纸垫在旁边小树杆上写的、还有熟悉的人以彼此的弯腰背,为衬托写的……各具情态,但都是人人小心,和专注的书写着。这里有不成文的规定,介绍一个用工,自己要负担一些费用,介绍的人才给你满足条件的工厂地址,和联系电话,那里安排你面试,你也会先负担对应岗位的中介费,普遍是三十元不等,但如果你去面试不合格或没被录用,还可凭该家所开的收据,来退回介绍费,说是退,但大部分回来的职介所,会给你再介绍第二家,如果你合格,他当然得到了介绍费用,但也有不怀好意的无良职业介绍所,他们一直给你介绍工作,录用的也少,最后捉弄的求职人,疲于奔走在面试的路上,回来再要钱,往往也就没了下文。这些都是我和介绍所附近求职人打后听到的行规,所以东莞的职业介绍,遍地开花,要问东莞那些类型的店铺最多,熟悉的人都知道,那时一定是职业介绍所最多。
我们混淆在人群中,走在这窄窄而又拥挤的人群中,体会着求职的感觉。据说,这里天天如此,热闹,当然普通工这里也介绍,对于陌生南下打工者,这里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毕竟,那时候这里的很多工厂普工都需要人,特别是欢迎具有工作经验,或外资厂工作过的老员工。再有一个获取招工信息的渠道,就是当地的报纸,羊城晚报上面会有正版的招工信息,它的受众者,涵盖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当然还是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和顺德居多。深圳日报也有类似的信息,但以深圳市区和周围几个区多,当时的东莞日报,是隔三天,才刊登一期招聘专刊,平时的日报,就是在夹缝或小地方,穿插小区域的招聘信息,还有应聘一种途径,就是大街上到处张贴的形式,各工厂外面的墙上,也会有张贴用工信息。
我和刘同事,在东莞市的两天里,特意观察这种找工作的渠道,和打听成功的概率,几天在市区的转悠,发现工作还是相对比较好找。大部分是东莞市各镇的工业区的工厂,显示出当时用工缺口比较大,这里特别欢迎有两三年外企工作经验的熟手,当然,有内地企业工作的经验的对口专业,也比较好找工作。从工资的待遇看,这里的外企和私人企业,基本大都包食宿,大学生工作两三年后的工资底薪,都普遍在一千二到一千五左右,这是指试用期的三个月内的。试用期满后,根据表现再定级。外企的工作时间,普遍都是八个小时,但会不成文规定的加班时间,每天都会从下午六点到晚上十点左右,普通工人加班工资都是在每小时两到五元之间,普通职员和高级职员,就有了大的差别。用工形式是试用期内,双方都有随时解除用工的自由。但如果试用期满后,正规点的外企,如果非过失性解聘,也会有按年限补偿部分得失,如果是雇员要离开辞职,必须提前申请和正常交接,工资会按天结算到离开日。这些,对那时我们内地过来的人,很觉得人性化和新鲜的,这些都是我在东莞市区看到,和了解到的求职行情。
当时的东莞市,还在大建设当中,这个市区的中心地带在运河两边,因为在工人文化馆的下面有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当地人叫它为运河。河水无法形容,那时老远,便闻见刺鼻的臭味,河水黑中透绿,上面还漂浮着树叶和各种纸屑等杂物,卫生状况是相当的差。在运河上,隔一段有二十米长的石桥,汽车和人都可以通过它往来。运河对面的东侧,是东莞市邮局,邮局的南面,是当时东莞几十年的老百货商店,名字叫运河商厦,这里那些年是东莞市地标性建筑。随便问问当地的人,没有不知道它们的,据称,这在之前是老东莞县人最自豪的地方了。顺着运河往南,不远就是一个正方形的鼓楼建筑,鼓楼的中间,有个门洞,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围绕鼓楼的街心,车子和行人都绕它一圈,往来四个方向。无论是近看,还是远观,这座鼓楼,都有些历史年代了,这也许就是东莞市最古老的建筑了。东莞市当时除职业介绍所多外,街道边上,随处可见供人通话的出租固定电话,电话,均放置在沿街铺子上,因为这里外来客流量很大,当时联系工作,或和家人通讯,除了书信外,只有靠有线座机电话,每分钟三元的起步价格,再后每一分钟三元,让人不得不,长话短说,当时这里安装一部可供租用的长途话,也是很好的赚钱营生。我也用这电话,往内地打了几次,没办法每次都几乎要花费十几元左右,一般本地联系工作,也是每分钟五角左右,这也是当时所有打工族们,花费最大的一笔开销,很多人也是通过它,和远在内地的家人联系,或沟通信息。
在东莞的两日里,当时在东莞厚街镇工作的徐同学,在第一个下午,来到我们住的招待所里,见了我们,晚上,他请我们到附近的馆子里吃了顿饭。他介绍了他所在公司的具体位置,及他平日从事的工作。看得出,他现在俨然经济比之前宽裕多了。我们说明我们此来是考察,并不急于工作的想法,他建议我们在东莞转悠过后,再去虎门、番禺、顺德等处附近,多转转看看。当时,唯一的遗憾,是我们没有办理去深圳和珠海特区的通关证,所以这两个地方,我们当时就不在考察之列。那夜我们吃喝谈论了很晚,三人同挤在两人间的旅社房间里。第二天,由于要上班,徐同学早早就起来,回厚街镇他所在公司上班去了。我们则在外面吃了顿早点,趁早搭上十七路公共汽车,去厚街镇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