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当地农村历来的习惯,每年的夏季都是比较清闲的日子,农活也少,大部分人都利用这段时间去亲戚家串门,这项风俗历来就有,其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的走亲访友。
今年正好赶上我高考录取,母亲带我去了三个舅舅家一个姨家,当然我单独也走了大妈这边的一个舅舅和两个姨家,因为母亲的那房亲戚是母亲这条线上的关系,大妈大伯家这条线是我真正的血统关联的亲戚。当然即就是往年也要按照惯例去走动的,何况今年还有这喜庆事情,走动并让他们也分享我们的快乐,也是为了让父母扬眉吐气的开心。
另外还有件让我处理起来很棘手的事情,就是我父母很小的时候给我订下的那门娃娃亲,其实在没有考中的往年也都会去她家,当然这也是我那当地的风俗,在今年去还是不去的问题上,最初全家是有不同意见的,但后来也还是按照往年的习惯去了。说实在的别的亲戚家去他们是打心底里开心和高兴,但唯独她家表面开心但内心打鼓,说到彼此家之间和两家孩子之间的感情,纯粹就是当地娃娃亲式样的方式,如果没有考上学的话,也许这门亲事也就继续了下去。但随着我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后,两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个现象可以印证这点,之前的几年父亲每逢在村里有集市日的时候,都要摆摊修理自行车,亲家的父亲来逛集市的时候,总要到父亲的摆摊前闲扯上一阵的,显示两家人还是比较亲近的,这些父亲多次还提及过。再后来,当我考入重点高中后,特别是当到了高二往后的几年,父亲说明显的感到她家人在有意躲避他,慢慢的两家关系也冷淡了许多,走动也仅限于过春节的日子,而且我去的时候也在她村我远方姐姐家待的时间多,大家都心知肚明没有继续挑破那扇窗户纸。我那个娃娃亲的她,好像是在初中二年级就开始辍学了,我也记忆的不是很清楚,自从我考入高中后,就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占据了整个思维。按照当地的风俗,如果考入大学那这门亲事百分之百就要散伙,这个大家心里都清楚,但她们家在这段时间也没有主动提出分道,我家也就装聋作哑,没把这事情当急切。今年既然高考中了,依然按照往年的习性也就去了她家,当然我想这也是最后一次去她家了,大家心里都了准备,都是表面上的应酬,乡里乡亲不想把事情做得那么过于难看,好聚好散这是默契的想法。
等所有的亲戚我都走了一遍后,八月的后半个月,按照九月高校报到的时间,这段时间家里已经开始为我上学做好了准备。首先是行李的准备,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中提及的被褥和衣物,是需要学生自己准备,那个年代的高校是没有学生公寓住宿那么方便。所以暑假里,大妈和母亲给我扯好布料后,在自家大院子里缝了好几天,终于把一床全新的铺盖给缝合好了,另外床单和枕头枕巾都是全新的。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学校还要求学生准备兑换一些全国粮票,以便在定量伙食不够的情况下自己再买些饭票。这些粮票都是我和父亲拉着麦子去乡镇的粮库兑换的。由于那个时代我们上大学除了书籍自己买外,学费、住宿等都不收费,每月还有三十五元的菜票补贴,所以带的钱也不需要那么多,按照当时的情况,最初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只需要家里每月给邮寄最多一百元就可以了,细心点不买其它和菜票能管两个月。父亲给我带了三百元钱,因为去了还要买蚊帐、脸盆等洗漱用品之类,但这些都花费不了多少。另外母亲还给我准备了两身衣服,冬天的衣物到了学校根据当地情况,到时候再邮寄给我,等等这些随行带的物品准备好了,也距离大概开学的日子不多了。另外,在缝合被褥的时候,我那几天也搬个小凳子和她们聊天,主要是学习些她们如何缝被褥,因为到学校后,至少每学期自己估计也要动手拆洗一次被褥,连这我都做好了储备,是够全面的了。
第一次去外省,也是我一次坐火车,后来打听到我们高中学校,当年和我同考取一所高校的还有个女孩子,叫白同学,她家在县城,父母都是国家正式干部,之前在学校从没有打过交道,因为不在一个班级见过面但没说过话,后来她也在打听我的消息,主要大家想去学校的时候有个伴,也省去她父母护送,毕竟是个女孩子也是从没出过远门。那时候通讯不方便,家里装电话的几乎没可能,所以都是通过人互相传话才联系上的,后来经过人指点,在和二哥去县城办理事情的时候,顺便去她家拜访了她们。除了约定好出发的日子外,还有就是请她父母也代我也买张火车票,也好顺便把车票钱送个人家。至今我还清楚的记着去她家的情景,她家在县城东面,具体位置在县城长途汽车站斜对面,家住两间瓦房,记得她母亲是县农机公司的员工,她父亲当时在县城初中教书,家里有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当时上小学聪明伶俐的妹妹,一家五口人。她考取的是我同校的三系电子专业,我是机械五系,可以看得出她的父母也很自豪有这么个女儿。她父亲人很心细,我们去的那天中午,她们家又杀西瓜又是倒茶,孩子们考取都很开心,也印证了那个年代能考取大学真的很是不容易和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