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激动和感动是一刻的,要持续化作力量,身边的真实故事和榜样,更能振奋自己的精神。
当时,对我们农家子弟来说,要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无非有三种途径:一是接班,就是有父母离、退休的,可以顶替成为工人、国家干部等路子,但这是要有前提的;二是当兵提干,但农村兵机会比较少,进部队,考进军校,再分配提干的,但那也是要考试和在部队表现优异;三就是恢复高考后,走考上初中专、高中专和大学这条路子,从这点论学习的目的,应该要求自己要有异常明确的决心和行动。记得本村在从解放后,到我上初三这段时间,初中专和高中专空白,只培养出一名大学生。说起这个,他家是我们村另外一个生产队的,同姓的远族,我叫他哥哥辈。那时,我们每次上初中都要路过他家门口,经常见到他的父亲。老人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人忠厚,和善勤劳,每次碰见他,总要打招呼。自从他儿子考上大学后,我更是佩服这位老人,觉得他们家是如此幸福和让人羡慕。当时,老俩口子都过了五十多岁了,并没有因儿子争气而趾高气扬,依然保持着朴实的生活方式,当然这是我的想法,和在心目中认为着他们的伟大,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很佩服他们的,觉得能够送出个孩子上大学,真实属不易。那些年,每路过他家一次,这种仰慕心情就加重一份,无形之中,他成了我身边活生生的活教材和榜样,潜意识中鞭策着自己,梦想能有朝一日,也走出贫苦的家、贫瘠的农村……,像他家孩子一样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