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陈看得是尉缭所着的《兵权谋》(后世称之为《尉缭子》),从天官第一、兵谈第二……一直介绍到兵令第二十四。
而尉缭看得是王陈所赠的《武穆遗书》(现实中没有此书),来自于第一个位面射雕英雄传。
只不过。
王陈看的《兵权谋》是竹简,浩浩荡荡一共一百多卷竹简,堆在座子旁边就像一座小山。看得出来尉缭很宝贵这些竹简,每篇竹简都涂了防虫防潮的涂料。包装的也很精致,每一篇竹简都用名贵的锦帛分别套装起来,再用红绳系着。
尉缭看的《武穆遗书》是纸质书,轻轻薄薄的一本。《武穆遗书》封面是暗青色,只有简单的四个字。翻开扉页,同样简单,还是四个字,岳武穆着!
“精彩,真是精彩,岳武穆先生所着之兵法,已经把兵家风林火山应用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是集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这兵家四势之大成矣。不知道这位岳武穆先生仙乡何在?如此兵家前辈,我这个后学末进理当前往悼念。只是可惜,如此人物,居然甘愿寂寂无名于乡野。”尉缭迫不及待的看完之后,满怀感慨。
王陈还在看《兵权谋》,听到尉缭的感叹便抬头看向他。
“尉缭先生不必自谦,无论是你,还是这位传我兵法的武穆先生,都是兵家最杰出的人物。”王陈宽慰尉缭一番。学问总是不断向前发展成熟的,武穆遗书成书于一千多年后,那时候,兵家四派自然要比如今这个先秦时期要成熟一些。
“不不不,武穆先生远胜于我,还请君上务必告知在下武穆先生的仙乡。”尉缭对这个“前辈”佩服至极,却不知这个“前辈”其实是后世之人。
\"尉缭先生,岳武穆先生仙去之后,不愿受人打扰。我们还是遵从他的意愿比较好。再者,我们最应该做的其实是传承对方的兵法,然后发扬光大。切不可,把对作品的尊崇,转化为对个人的崇拜。\"王陈劝解道。
“君上说的对。确实应该把作品和人分开来看待,作品是作品,人是人。”尉缭沉思一番,点头认可这个观点。
“不可因为作品而褒贬人品,也不可因为人品而褒贬作品,两者本来就没有必然的联系。世人庸碌,常常分不清,或者说故意将两者混为一谈,作为攻击别人或者营销别人的下作手段。”王陈想起了后世的乱象。
尉缭没有接话,他是个理智冷静的人,不会说一些与己无关的废话。
“尉缭先生,我观你这些竹简,好像来自不同人的笔迹,这是怎么回事?”王陈好奇的问道,这一百多卷,分明是不同人所着。
“君上慧眼明鉴,兵家原出自古司马之职,乃'王官之武备',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也就是黄帝的司马之官。这些司马之官,随着三皇五帝、夏商周的更迭,已经从只属于王朝的专职官员,演变为如今的各大兵法世家和流派。而在下的家族世代国尉于魏,是很古老的一支兵法世家,严格来说,我们家族其实是受益于姜太公的《六韬》《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经过历代先祖的亲身实践,笔耕不断,方才形成属于自家的《兵权谋》。”尉缭认真地解释,不愿自家兵法和家族名声受到质疑。
“哦,原来如此。怪不得会笔迹不同,怪不得会如此篇幅宏大,原来是几代人共同所着。”王陈表示懂了。
尉缭整个人无语住了。他不明白王陈怎么说得出来这种话,难道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出了好几十本鸿篇巨着吗?
尉缭当时看到那诸多的经典都是王陈所着后,也是难以置信,后来调查的事实却让他不得不信。
是王陈这个君上,让他明白了什么事真正的天才,让他明白天才真的无极限。
见尉缭如此谨慎,王陈十分认可。
突然想到了个事情,便开口问道:“尉缭先生,据我所知,你在来文学馆前,曾在咸阳呆了不少时间,也曾去拜访过我大哥嬴政。我想冒昧的问一下,为什么尉缭先生您会选择我,而不选择我大哥呢?难道,尉缭先生认为我一定可以成为下一任秦王么?如果方便的话,请先生不吝赐教。”
尉缭没想到王陈会这么直接问他,有点点懵。
背后的原因涉及到很多隐私问题,他其实很不愿跟人谈及。但既然是自己效力的君上有了困惑,以谋臣自居的尉缭,出于职业道德,也要尽量给出自己的答案。
“回君上。君上您的优异表现我就不多说了,否则会有媚上之嫌。我就说说我为什么没有选择大公子嬴政吧。大公子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大公子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虽然大公子不一定比君上差,但我跟愿意与君上相处。”(注:这是历史记载的哈。其实这本小说,有一些片段都是历史真事,不是这样牛逼,而是尽量多一些诚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