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重点放在了剪除私兵上,直接将之前被列为首要讨论问题的——是否责罚法正,这一命题给揭了过去。
这是表明,他赞同庞统的“一箭双雕”了么?
刘宪嘴角一翘,见到刘备安然点头。他才不会没眼色的去添乱呢,不看刘备大b都不谈了么!
反正自己的目标达到了,还管他法正如何?
暗暗一笑,刘宪心中一阵畅快,总算又圆上了一个不是心愿的心愿。
在前一世,因为喜爱三国,所以穿越三国的小说读了n多,当时记在脑中乱糟糟的,甚至在重生之后自己还靠那些东西来应证《三国演义》。时间过去了十六年,到现在还能记着的内容已经很少了。
可其中的一本书就像一颗挥之不去的阴影牢牢地印在刘宪心中。并不是这本书太好太精彩了,事实上这本书的内容甚至书名都已经被早早的忘了去。能让刘宪铭记在心的只有主角求援时的一段遭遇。
邓艾出阴平道,蜀汉主力皆在剑阁守备,困难之际主角求到了蜀汉的各大世家,相求他们以私兵相助。
邓艾败了,但私兵折损的也很厉害,但似乎还有一些世家派出的兵很少,主力还是关张赵、诸葛等刘备集团的顶梁柱后裔。
这个不真实的“印象”令得刘宪对私兵一直暗忧在心,再对照历史(演义)——邓艾出阴平道,尚书仆射诸葛瞻(诸葛亮之子,时年三十七)临危授命,结果“老子英雄儿非好汉”战死锦竹,一同阵亡的还有其长子诸葛尚(十九岁),黄权的儿子黄崇(尚书郎),张飞的儿子张遵(尚书),李恢的侄子子李球。
可见诸葛瞻率领的这支部队是一支多有勋旧子弟组成的近卫军,是蜀汉最后的力量,他们的覆灭对蜀汉、对刘禅的打击称得上是致命。
两方一比较,刘宪心中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可以说就算这次剪除私兵不成,还有下一次等着呢,刘宪是绝不会放弃的。而现在,一举解决,他当真是心胸大畅。
p:那本书应该是前两年看的,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只知道主角是刘备和孙夫人儿子的儿子,虽然也是刘氏后人,但身份尴尬不受待见。
写这本书的时候,前天想到了这一段,再想到历史上的那场绵竹之战,心理面真的有些难过。
老子英雄儿好汉,真的不适用他们。但对刘氏的忠心,却是让人感慨。其中的黄崇,更是令人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