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过,李行之早已经计算起时日来.
农历的五月,他种下的土豆和辣椒都差不多可以收获了,至于红薯和玉米,怕是还要等上三四个月才行。
正打算着这两天过去一趟,这时,一个奴仆在外面呼喊了起来……
在李行之发愣的时候,书房里面却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日,石老夫子刚抄录完几卷经义,准备再在书架上找些书来抄,正巧看到一本书,名曰“三字经”。
“‘三字经’?”他没有听说过,而且最近事务繁多,没有去检查二郎的学业,所以也没有听到二郎每日早晨的读书声。
他见得书上偌大的三个字,只当是已经失传的前人经义,待到翻开,看了前几句,大失所望!
“简直狗屁不通!粗鄙至极!”石老夫子看着那有些接近白话的三字文,破口就骂了出来。
旁边的王秀才见得石老夫子这般模样,凑过身来,看了看,“原来是‘三字经’,不过是小儿启蒙之物罢了。”
王秀才却是听得李行之说过,偶尔也听得二郎读得朗朗上口,不过只听了几句,就无趣的走开了。他去看“三字经”,就如同大学生去看小学的加减乘除,自然没有什么趣味。
石老夫子听得王秀才这般说道,却是老脸一红——他把那小儿的启蒙读物当做圣人经义看待,这才闹了个乌龙。
摆正了心态,他又看了看,却发现其中言语虽然粗鄙、浅白,但读起来颇和韵律,又有圣人经义夹杂其中,倒真是一本启蒙的好书。
他心里一边想着怎么把这“三字经”去推广开来,一边读着经文。开始还觉得不错,不过,越读却越感觉有些不对劲了。
待读到“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时,心里忍不住暗骂句“狗才!”——这时候李渊未死,又哪里来的唐高祖?
石老夫子不知其中的缘由,喝了口茶水,心里一边想着如何改正才好,又接着往下读了起来——“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咳咳咳——”他一口茶水就差点喷了出来,大咳不止!
“这、这是反书?!”想到这里,脸色都发白了。
王秀才看着石老夫子那惊惧的模样,也疑惑的看了过来。
石老夫子没有理会旁边的王秀才,心里又琢磨了一阵,又觉得有些不对!
这不是说我大唐国运有三百年么?难道另有缘故?
石老夫子强抑住心中的震惊,又接着往下看去“…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传…绝宋氏、莅中国…国大明、号洪武…”
这么一大段看下来,心里也平静了些许,只道是哪个妄人乱写,不由得笑了笑。不过,前面有几句终究有些不妥,若是被人拿来大做文章,他们怕是都有大麻烦!
王秀才这时也看出了些苗头,一脸若有所思的模样,不知道想着什么,只是叫下人去请李行之来。
这时候,石老夫子已经不是想着如何去修改了,而是想着什么时候也撰写一本这样的书来,专供蒙学之用。
他现在对于科举什么的已经不抱希望了,到了这般大的年纪,倒是好为人师起来;心里还琢磨着什么时候闲下来,和李大郎说说,开一个蒙学。
接着往下看去,却少了那些胡言乱语,除了几个他不认识的人物典故,其他的都让石老夫子不自禁的点了点头,即便自己做来,也不过如此。…。
待得全篇看完,这时,李行之已经走了过来。
他看了看屋里,似乎没有什么事。李行之一脸疑惑的望向王秀才,却见王秀才指着石老夫子向他示意。
“老夫子请小子过来,不知有何事?”李行之上去一礼道。
“你看看这里。”说着,石老夫子把三字经上面的几句话指给李行之看来。
“怎么了?”李行之看了又看,正是他熟悉的三字经,没有什么错误啊!
就在石老夫子准备把他给一巴掌拍死的时候,李行之突然一拍脑袋,恍然大悟,不禁冷汗直流!
前几天,他还一直敦促二郎背诵来着,却没有料到有如此大的一个漏洞!幸亏发现得早,不然,他自己倒是不怕,但二郎就有些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