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个惊天动地的大计划。
尽管群僚们已然猜测出八九分,但当方绍亲自宣布出来时,众人仍难抑内心的激荡与兴奋。
东征西讨,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他们对即将发生的斗争并不畏惧。他们之所以激奋,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场即将发生在帝国中心的战争,决定是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而是整个国家未来。
大汉帝国何去何存,将在两曰之后决定。
没有人反对,这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事业与命运,都紧紧的与方绍相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论出于私心还是对方绍的感恩,他们都必须无条件的站在方绍这一边。
决定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对京城的控制。
汉国目前的常备军大约有近三十万,其中外军约十五万,中军约十五万。
外军中,一万驻扎于黎阳,控制黄河南北通道,一万驻扎于幽州,防备北方胡人及警戒辽东公孙氏政权,三万驻扎于兖州豫一线,这五万兵,主要用于对原魏国两河腹心一带的控制,五万兵马皆由魏延都督。
在原吴地,同样驻扎了约五万兵马,由费祎、关兴、马岱所都督,负责监视,并镇压吴地的反抗势力。
剩余五万兵马,则分散驻于益州、凉州、并州,主要为防备南中、西域及塞北诸胡。
除此之外,汉廷尚有近十五万的中军,与同等数目的外军形成内外制衡的局面。
这十五万的兵马,两万驻于陈仓一带,负责拱卫长安以西,两万驻于北地郡,负责拱卫燕京之北,另有约三万驻扎于弘农一线,用于应对来关东的威胁,此外尚有一万驻扎于三辅各郡。
这总计八万的兵马,负责京城外围的防御。剩余七万兵马,则驻扎于京城长安,分别负责京城各门,以及皇宫的警戒任务。
魏延出身寒门,又是方绍至交,一旦长安事变,原魏地司马懿一党的地方官吏若起兵造反,以魏延的能力足以平定。
吴地士人基本没有参与到汉廷的争权夺利中,故无需担心因为京城事变而生叛,即使有部分人趁中央生乱起事,费祎、关兴、马岱等辈虽然不是方绍最亲近的嫡系,但朝中的斗争与此三人关联不大,无论谁当政都足以保证他们忠于朝廷,依靠他们镇压吴地也不成问题。
弘农的驻军是大将军张飞的亲信,以张飞与自己的姻亲关系,在这场事变中,张飞也将参加宫宴,故足以保证这一支兵马不会反对自己。
陈仓、北地等地的jūn_duì,虽非方绍嫡系人马,但其中有不少将领都跟方绍瓜葛不清,况且这些兵马距长安较远,基本也构不成什么影响。
这也就是说,左右事变的关键,就在于驻守于京城之内的七万中央军,而这七万的兵马,大部分又由中领军和中护军统帅,在方绍的努力下,前几年姜维已被任命为中领军,而中护军之职,则由马谡充任。
姜维是方绍的亲信,马谡是方绍和诸葛亮“共同”的亲信,他师徒二人当年的这个部署,正是为了把京师武装力量完全置于他二人的掌握之中。
在那份参宴名单中,姜维和马谡都不列名,方绍起初是打算把马谡也一并召入宫中,到时候姜维便可以中领军的名义,直接艹纵京城所有jūn_duì。
但是后来方绍又想,诸葛亮料事如神,如果自己这么做,难免会引起诸葛亮的疑心,所以,他在三思之后,便并未把马谡列入参宴名单。
各人的任务分排完毕,邓艾的任务是率军控制京城各门,王平的任务则是控制武库,以及外城通往皇城的各条主要干道,最重要的任务,方绍则交给了姜维,令其率军直入宫城,逮捕司马懿一党,将诸葛亮一党进行软禁,全面接管皇宫的防务。
“伯约,你的责任重大,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你身上了。”方绍抚着姜维的肩,语重心长的鼓励道。
当年,方绍打算组建自己的嫡系集团时,姜维是他第一个收入麾下的年轻之秀,当年的姜维,只不过是天水郡一名默默无闻小吏,正是在方绍的提携之下,十余年间,姜维名震天下,以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即担任了中领军之职,实可谓汉国后起之秀中的杰出代表。
凭心而论,姜维算得上是方绍最信任之人,所以,他才可以放心的将最重要的关键任务交付在他的手中。
姜维正色道:“维必不付大司马重托,只是,维尚有一件顾忌之事,需要大司马示下。”
“你是在担心马幼常吧。”方绍早有所料。
姜维点了点头:“正是,马幼常官任中护军,与维平分兵权,此人到时若是站在敌对立场,只怕事情会进行的不顺利。”
方绍沉默了片刻,毅然道:“介时你可设计将马幼常软禁,令其按照我们事先拟定的计划,下令所部行动,如若他不顺从,你便将他杀了,夺其兵权,依计行事便可。”
方绍平淡的口气中,蕴涵着凌烈的杀气,只令在场群僚为之凛然。
姜维深吸一口气,慨然道:“末将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