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省城算啥啊?等日后您来京城逛逛,那才叫大城市哪!”
纪小萱也扛着行李包,累得直冒汗。心说,自己这形象跟后世那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一样一样的,比起大哥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当晚,纪晓光搬进了学生宿舍。纪小萱在学校招待所里住了一晚,八人间挤得满满当当的,夜里净是打呼噜磨牙的。可即便是这样,那两毛钱的住宿费还是让她感到心疼。
如果不是外出挣下了那笔钱,只怕家里穷得连出门的路费都拿不起,还得跟村里借一大圈才能凑足路费。老话说“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日后还得想法子挣钱才是。
第二天一早,纪晓光陪着小萱去车站买火车票。
车票是当天中午的。临到开车前,他千叮咛万嘱咐让妹妹在路上要注意安全。因为经济困难,不可能再花一大笔路费把小萱送到学校了,只好多叮嘱她几句。
火车开动了,纪小萱再次踏上了北上之路。这一回,她不再是那个外出打工的服务员了,而是脱胎换骨成了一名女大学生。
到了次日下午,列车抵达了京城。
出了站台,老远地就看到京城大学的迎新校车。车窗上挂着一溜红色横幅写着“迎接七七级新生”的字样,车前聚集了不少同学,正扛着大包小包排队上车。她背着行李卷儿赶到了那边,上车时一位身穿灰色学生装的高个子男生一把接过行李,搁在了高高的行李架上。
“谢谢!”她道了声谢。
“哦,不用客气!”那人朗声说道。
挨着坐下后,那位男生问她是哪个系的?她说是经济系的。那男生笑了笑,说道:“哦呦,这么巧啊?我也是经济系的”
“哎,同学,你是什么专业的?”
“我是金融专业的”
纪小萱填报的是金融专业。这是她的老本行,她之所以报考这个专业是因为对金融行业很熟悉,虽然后世的金融系统跟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大区别,可她还是选择这个专业。她想,自己是“回炉再造”就不要再浪费时间了,这样她可以把jīng力省下来琢磨点别的。
“哦,那咱们还是同一个专业哪”
那位男生三言两语地做了自我介绍。他叫周宏宇,也是七七届的新生,家是京城的。这两天提前到校后,就被学生会组织起来到火车站迎接新生。
校车一路向北出了城区,奔向了那所著名的学府。
到了学校,周宏宇又帮纪小萱把行李扛了下来,还把她送到了新生接待站。那里摆着一溜儿课桌,后面坐着后勤人员和辅导员老师。她拿着录取通知书签了到,才知道自己被分到了金融二班。周宏宇说他在金融一班,跟她是隔壁。
分了寝室铺位,又领了饭票和菜票,纪小萱开始了大学生涯。
与后世不同,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之所以被称为“天之骄子”,一是因为社会上的大学生很少很稀罕,大学录取比例很低可谓“千军万马闯独木桥”,能考上大学的都是拔尖的。另一个原因是只要考上了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在校期间不用交一分钱的学费,国家还管吃管住,每个月还额外发放六块钱的生活补助,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进了单位都是在编的公职人员,属于响当当的国家干部。
这种教育体制,是完完全全的国家培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当时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而考大学,就像一个梦激励着无数青年学子发奋读书。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是变为城里人的最佳途径,也因此激发着寒门学子刻苦努力,从而一改自身命运。
*
第一次开班会时,纪小萱就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班里一共四十六名同学,女生十六名,男生三十名,年龄从十七八岁的应届毕业生到三十出头的老知青,跨度非常大。其中有些大哥大姐都已经结婚生子了,可对知识的渴求却一点也不亚于学弟学妹们。
在做自我介绍时,她发现同学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光农家子弟就占了一半多。这跟后世那种森严的阶层划分截然不同。相对来说,这是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年代,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免费的,像农家孩子若想念书只要教一点书杂费就成,也从未出现过上不起学的现象。
如果翻一下七八十年代的高考档案,就会发现很多名校大学生都出自寒门。如果说教育公平,那个年代对普通人来说是值得怀念的,至少打破了固有的阶层限制给了底层民众一个上升空间。如果说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这就是其中之一吧。
纪小萱心里一阵感慨。
因为包括她在内都享受到了这份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