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回幽州总结现状
(五铢钱的历史,在前面我没有弄好这本书里面的钱币换算,现在我大体的说一下,东汉早、中期货币,东汉初年.社会动荡.货币紊乱,民间交易兼用半两、五铁和莽钱,建武六年(30年),公孙述在四川发行铁质五铢,甚至一些地方杂用布胄金粟。直到建武十六年(40年),才重新开铸五铢。
建武五铢。钱径2.6cm,较露汉五铢轻,一般为3克,小的1.9克铜略带红色,铸造精致,铵面平整,都有外廓.钱文清晰,笔划较细,“铢”字金头加大成三角形“个”,金旁四点略长,且个别钱带有记号。
光武之后的明帝、章帝(58-88年)仍有可能沿用建武钱范.至和帝时(89-105年),五铢钱质量逐渐下降,大者重不到3克,大多在2克左右。从建武帝后约l50年间,由于豪强地丰大庄园自然经济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不如西汉活跃,币制无太变动。
东汉中期以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五铢钱制造恶劣,先后又出现了“剪轮五铢”和“挺环五铢”,后者在各地东汉晚期墓葬中经常发现。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农民起义后,统治政权摇摇欲。
桓帝五铢。桓帝(147-167)五铢通行于桓灵二帝时期,字迹浅而不显,笔划粗,肉面多瘢疵,重在2.5g左右。
剪轮五铢。灵帝建宁(168-172)后最为盛行。钱的外廓被剪去,只剩下内圈,有些钱文各剩半个字。
挺环五铢。五铢钱剪去内圈只剩下外圈,故称为艇环镀,一裁变两钱,可见钱法之坏。
四出五铢。灵帝中平三年(i85年)铸,钱径2.5cm,重3.5克。面文“五铢”,钱背内廓四角铸四条直线与周廓框接,称“四出”.铜色黄白,铜质差、钱面背有许多砂眼。该钱质量相对较优,应不与恶劣钱等值,以便与1日钱相区别。时人纷言此钱预兆天下四方大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董卓小钱。亦称董卓无文小钱,铸于东汉末年献帝初平年间(190--194年)。董卓占领长安,取泰始皇金人熔铸小钱,轻小粗劣,无文字,肉好无轮廓,不蘑滤.此钱更加轻薄,如同鸡目鹅眼,~斜谷值钱数千万。)以后本书额货币就按:1000文铜钱(五铢钱)=1l银子,1000l银子=1定金子,100定金子=一根金条。同时粮食为1000文也就是1两银子=100斤粮食,一石粮食为500斤。这些只是我个人随便写的只用与本书,与其他无关,希望是有不要借题发挥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