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在偶然间发现杜环懂得火攻技术之后,如获至宝,马上将杜环带至报达,还派出当时阿拔斯王朝最好的化学家来跟他合作,研究如何对付希腊火。这个人就是被认为是阿拉伯“化学之父”的哈扬(jabiribnhayyan)。
作为一个炼金术士,哈扬对炼制贵重金属似乎并不大热衷,却对化学机理非常有兴趣。我们今天在使用的一些化学术语比如“碱”,就是哈扬发明的。在一开始的语言不通问题渐渐解决之后,哈扬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中国人对希腊火原理的描述是正确的,他将是仿制乃至对抗希腊火的重要资源。
制造船只的木料、士兵们穿着的布料都易燃,在中东干燥的天气下尤其如此;要想对抗希腊火,得先有防火、阻燃的材料才行,哈扬在这方面一筹莫展时,杜环给他谈起了唐朝家乡古老相传的一种偏方防火阻燃剂:以淀粉为原料,通过氧化制成淀粉胶粘剂之后,加入天然树脂。经试验,确实能够起到阻燃、防火的作用,哈扬大喜过望,将这一发现原原本本地收录在了自己的著作《王国之书》,此书后来被译为拉丁语、英语,在欧洲广为流传,至今仍有残本。
形成的胶糊状流体拿来涂抹在布料上,可是干凝之后就浆硬了,一动就会产生大量裂缝。这时聪明的哈扬想到了刚刚在大食推广的中国人的另外一项技术:造纸。中国纸比布料更轻薄,如果用纸做成防火阻燃的甲胄,效果会怎么样呢?
公元757年,也就是杜环在大食的第六个年头,哈扬对这种用中国技术制造的防火纸甲进行了真人试验,结果很不理想;虽然穿着纸甲的士兵短时间内确实并没有被灼伤,可是纸甲无法隔绝高温,600~700摄氏度的高温很快让大食士兵身上严重烫伤,惨不忍睹。
哈扬和杜环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防火之后的隔热,怎么完成?杜环等中国人无意中提到的一种东西,却让哈扬茅塞顿开,哈哈大笑。为什么呢?因为杜环等中国工匠所说的是唐朝非常罕见的“火浣布”,而这种东西在西域,却轻易就可以得到。
火浣布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布料,《列子汤问》说“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说洗其他的布要用水,洗它却要用火,火浣布从火里出来之后一抖,洁白得像雪一样。这种布料产于西域,中土人所见甚少,大食人却知道,这种东西叫石棉,在中亚以及阿拉伯地区都有天然出产,只是以前却不知道它能够用来隔热而已。
哈扬马上命人开始收集石棉,这种东西防火性一般且笨重;但隔热性能却很出众。在哈扬和杜环的监督下,石棉被制成薄层,并被安装在防火纸甲的内里。再次进行的试验表明,这种纸甲确实不仅能短期防火,而且可以良好隔热;在攻城或海战中,它能够争取到的短短几分种时间已经足够扭转败局,况且对士气的鼓舞也非常大。
杜环详细记录了这种复合甲胄的制造办法,并起了个中国名字,叫“辟火版”。
辟火版既然已经研制成功,唯一需要做的似乎就是简化工艺,并大批量生产装备给大食的士兵们;然而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